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水北调解山段
释义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今年开工已成定局,人们盼了几十年的长江水就要来了。

东线规划中提到,北调江水将有5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长江水过黄河,长

江水到底怎样?

倒虹隧洞

“穿黄”是东线调水的关键工程。当初曾经提出过多种方法、论证过多种方

案:如平交、渡槽、埋管和隧洞等。

平交跟马路十字路口一样,长江水与黄河水混合之后进入引江渠道。平交要

求两水的水量、水面高程基本相当,否则进不了河道。因此要在黄河下游建造拦

河闸坝蓄水,引江渠道两侧各建进出口闸门等设施。除了工程量大之外,最大的

难题在于黄河泥沙问题不好解决。据说,引一年长江水,就会有1亿吨泥沙进入

引江河道。

渡槽相当于立交桥,就是让长江水从黄河头顶穿过。因为江水水位不够,要

在南岸建一个大泵站提水,投资比较大,此方案没有被采纳。

埋管实际上就是盾沟法,可以在软基里搞,黄浦江上的浦东河底隧道就是采

用了这种办法。埋管法论证较充分,曾有柏木山埋管黄河局部改道、黄庄埋管和

位山埋管等多个方案,但因黄河情况比较特殊,加上离入海口远,河道窄、流速

大,很可能会发生揭底冲刷,把输水管道冲垮。因此,这个方案也被放弃。

最终方案,也就是现在的东线规划确定的方案:在解山与位山之间建造倒虹

隧洞穿越黄河。采用倒虹法方案,工程安全性大、相对投资少。更关键的是,工

程在施工、建设和运行期间,没有改道和导流的问题,不会影响黄河河势,管理

起来也方便。

从1973年到1983年,各种方案的提出、比较到最后倒虹法的确定,

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

天赐良址

东线规划确定的穿黄地点,在聊城东阿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黄河地下。水

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位山穿黄探洞应急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局方仲实总工程师告诉

记者:“这是天赐良址,地形、地质具有建造倒虹隧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解山与位山相距450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天然卡口。这里的河道水面宽

度平时只有280米左右,向上或向下,河面宽度一般为500米到1000米

之间。最为可喜的是,两山之间有一马鞍形山梁,山梁宽度在100米左右,不

但能满足同时并排3条洞子通过700立方米每秒江水的需要,而且山梁基岩上

面的淤积层厚度只有20多米,这就大大节省了工程投资。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这里离东平湖——长江水未来的调蓄水库——比较近:

从出湖闸到穿黄洞不到8公里,而且能够自流过黄河。

扬州与天津,高差基本一致,而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最高点。从江

都提水至东平湖,一共需经过十三级提水,净扬程40多米。过了东平湖,江水

不管是向北至天津、河北,还是向东至胶东半岛,都可以自流了。

技术成熟

不去不知道,穿黄勘探试验洞早在十几年前就建成了。探洞的建成,充分证

明在黄河河底开挖输水隧洞是完全可行的。

探洞是从黄河北岸位山脚下掘进的,距位山引黄闸不过百米。循着有点湿滑

的台阶,记者来到距黄河水面70米深的探洞内。洞内非常宽敞,高2·5米以

上,宽近3米。温度是恒温,常年保持在16摄氏度。

方仲实介绍说,在黄河上开挖勘探洞,此前从没有人尝试过。难就难在地层

构造复杂,有12条断层切割洞身,而且浅层地下水、岩溶水、黄河水三水相

通,施工期间发生大量涌水不可避免。工程大胆采用了超前探水、预注浆堵水后

开挖的办法,每次探50米,开挖40米,边探边挖,每个断面上至少打9个灌

浆洞,成功解决了石灰岩地区隧洞施工的技术难题。试验工程从1986年4月

开始,于1988年1月完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投资1100多万元。

但此后,工程进入了漫长等待之中。方仲实说,如果东线工程今年开工,用

不了两年,一条长500米、内径9·3米、可满足2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穿

黄隧洞就会建成。即使算上南岸竖井、北岸斜井等配套设施,工程造价也不过6

000多万元。

届时,隧洞的最低点距黄河河面大约80米。北调江水出穿黄隧洞出口闸

后,将以埋涵方式在位山引黄渠渠底以下穿过,通过200多米明渠渐变段与下

游鲁北输水干线相接。

记者临走时,在黄河边等了十多年,今年已经62岁的方仲实倾吐了自己多

年来的愿望:长江水早一天过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