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科国小遗址 |
释义 | 地理位置南科国小遗址,或称南科遗址,位於台湾省台南县南科国小北侧约150公尺,紧临南137号道路(大顺六路)东侧,就整个地路位置而言,在整个嘉南平原偏南区域,跨落於台南县善化镇与台南县新市乡交界之处,台南科学工业园区范围内。 发现发掘民国92年(2003年)底至民国93年初,根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匡悌先生与国立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考古队队长朱正宜先生即发现该区域可能为史前遗址,并行文建请台南县政府停止该处的工程施工,以及拟定计划寻求考古专业单位进行遗址抢救发掘工作。民国93年4月由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接受台南县政府文化局的委托,承接遗址的抢救工作。 出土文物遗址现象方面,主要有灰坑、水井、柱洞、近代汉人与茑松文化的墓葬。遗物内容方面,则包括多种陶器与石器制品,以及骨角器、金属器、玻璃器、动植物遗留等,发掘出的遗物众多,涵盖先民多元的生活范畴。 根据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出土遗留与碳十四绝对测年数据,南科国小遗址主要有两层文化活动遗留,上层为距今约200~300年近代汉人文化遗留,下层为距今约1200~1500年茑松文化遗留。而在地理上,大台南地区处於岸陆交界处,至目前为止,整个南科地区经多年来发掘,出土的数千件遗物与遗迹涵盖多个文化层,最远可上溯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以及之後的牛稠仔、右先方、大湖、茑松等文化,至晚近的平埔族西拉雅文化与汉人文化,其集中、完整又连续在同一地点堆叠不同的文化层,内涵丰富而多元,极富研究价值。因南科开发与高铁兴建,该地采抢救考古的发掘计画,出土文物未来将交由国立史前博物馆南科分馆典藏展示。结合丰富而完整的发掘内容及其与科技产业发展的协调,南科地区的遗址发掘亦提供了文史保存与经济发展共存的良好示范。 中研院史语所南科考古队在南部科学园区的五间厝地区遗址的上层,发现了400至500年前的灰坑,这些文化现象出土的地点及推断年代与历史文献所记载的西拉雅平埔族相符,考古队称之为西拉雅文化。灰坑内出土了剩食遗留及废弃的工具,以及茑松文化中典型的素面红陶与大量汉人所使用的硬陶及瓷器遗存。其中出土的大量生态遗留说明了当时食物的种类与茑松文化相同,广泛地食用贝壳、鱼及兽骨,使用的铁器也较茑松文化的大。在装饰品方面,出现了刻划细微的鹿角、贝珠、玛瑙珠及玻璃环等,显示西拉雅人与茑松文化之间的关联,及其与汉人接触的迹象。 稻米化石南科遗址还陆续挖出稻米化石,总计数量将近二十万颗,研究人员发现,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从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颗粒愈来愈大,推测石器时代人类已有育种观念,且连同出土的小米、绿豆等化石,都是当时人类主要植物营养来源。 最早稻米化石 距今四千五百年 据台媒报道,前南科考古队长、现任树谷基金会考古中心主任朱正宜解释,南科出土的稻米化石,年代最久远的距今约四千五百年,是台湾现今考古遗址中,所挖掘出最早的稻米化石。在南科周边三十多处考古遗址中,都曾挖出稻米化石,但以南关里东遗址及右先方遗址两处最多。 朱正宜说,两处遗址的稻米化石挖掘出土当时,地上密密麻麻的碳化稻米,呈散落状,各约十万颗,推测两处发现地点可能都是“意外事件”现场,所谓意外事件,指的是可能有人打翻盛装稻米容器,致稻米散落一地。 还有小米绿豆 百余种植物种子 朱正宜指出,研究人员在清点及鉴定稻米化石过程中发现,四千五百年前的稻米化石颗粒很小,但随着年代演化,稻米化石颗粒愈来愈大,由此可推测,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已栽种稻米,且技术愈来愈进步,当时人类已有育种观念。 南科考古遗址除挖出现今台湾最早的稻米化石外,也挖出现今台湾最早的小米及绿豆化石,还有一百多种无法判别种类的植物种子,朱正宜表示,稻米、小米及绿豆可能是当时人类主要的植物营养来源,加上南科遗址出土的鱼、贝类化石,推测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人类食物呈多样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