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血祭 |
释义 | 内容简介: 现代著名作家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作为一位拿枪的作家,阿垅不仅参加了1937年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而且率先向世界揭发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并且率先向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发动讨伐,阿垅先生等抗日志士为维护民族尊严,不畏强暴,呼吁和平的正义之举,将永志中国人民的心册。 作者是深通军事学且有实战经验的军人,不仅对兵器的名色、性能和操作娴熟于心,在战斗场面的描绘中给予人以现场实感,而且对战略部署和战斗指挥都是行家里手;从实战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攻防上因地制宜的要领,也是非深通此道和非实地经验的人所不能道。因此,本书提供的是南京沦陷一役的具有实感性的图景,有些场面令人想起L·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描绘手法。阿垅不仅熟练地描绘了南京城及附郊的地势、地形、地貌和攻守上的宜忌,而且对整个抗日东战场,即整个江南地区的形势、战略要隘和预设的防御工事也全盘了然。第三章从南京周遭的山水险要叙开去,历叙了南京的大外围镇江、句容、溧水一线,更远则有江阴要塞、常熟、苏州到嘉兴的要隘和防守工事,整个南京保卫战的地形图尽在一览中。阿垅痛惜国民党军事领导在南京防御部署上的巨大失策,龟缩于南京城内(还吹嘘要守城六个月),坐失了拒敌于外围以延缓对日寇攻势的良机。他虽没有提出正面的指斥,其对国民党军事当局战略失误的批判却是不言而喻的。在国民党统治下的言论空间,话也只能点到这样为止。 作者简介: 阿垅,(1907—1967)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笔名有S·M、亦门、张怀瑞等。杭州人。1929年入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就读。1933年入黄埔军校十期,此时接受中共地下党影响,倾向革命,并在大型刊物《文学>上发表作品。抗战初期,参加淞沪战役,不幸负伤。这期间写有关于此战役的报告文学《第一击》等。1939年去延安进‘抗大'学习,由于在野战演习中眼球受伤,经组织同意去西安治疗。此时写有《南京》(出版时改名为《南京血祭》)。伤愈后,因回延安交通被封锁,只得留在国统区。他利用职务掩护,仍继续为党工作。编地下刊物《呼吸》并写有大量文学作品,刊于《希望》等杂志。1946年底因活动被国民党当局发现被通缉,逃出成都,浪迹于杭州、上海等地。就在此困难时期,他仍千方百计冒生命危险,继续为党提供军事情报。解放后,上海党组织为他安排了工作。后因天津文艺方面领导诚邀,遂由上海离职,去天津,任天津文联委员、创作组组长、天津作协编辑部主任。1955年5月28日因。胡风冤案。被捕,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于1967年3月15日瘐死狱中。1980年中共中央发文予以彻底平反。1982年6月23日天津文联举行追悼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