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大学通信工程系 |
释义 | 概 况南京大学通信工程系以原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的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及南京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为基础,并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联合共建,是南京大学发展应用性学科的重大战略举措,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 通信工程系涵盖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设有通信工程本科、硕士,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博士培养体系,除通信原理等教学实验室外、建有宽带网络通信与ITS、多媒体安全通信、雷达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实验室。该系结合南京大学理科优势,借鉴国际一流院校的新技术应用学科办学模式,追踪国内外先进技术,逐步形成自己学科建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技术意识人才。 通信工程系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讲师4人,教师队伍来自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学、科研、工程第一线的综合研究队伍,优势明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现代数据通信教程》获国家十一五规划高校精品教材。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嵌入式电子大赛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通信工程系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国家、部省级项目,并多次获奖,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研究方向宽带网络通信与ITS 宽带网络通信与ITS的研究内容涉及宽带专网与接入网设计优化,其中包涵异构网络融合、系统跨平台处理、网络优化与管理、通信协议转换、软交换与高级信令、移动自组织网络、自适应编码调制,多天线,OFDM,有限反馈,跨层资源分配等;网络视频传输与处理,其中主要有运动视频检测、图像编转解码、环境图像检测、图像多维生成与还原等;ITS智能交通,包涵高速公路专网与路段网接入、车辆运动检测、能见度等灾害天气环境检测、路况交通参数统计分布、GIS视窗信息发布、ITS标准编制等。 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项目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涉及4G和太湖污染检测等重大专项、正执行的“江苏交通传感网技术体制与应用框架研究”。其中具有自我知识产权 “DMDU系列智能交通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科研硕果斐然,4次获部省级科技奖,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雷达信号处理 研究内容包括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超宽带相控阵信号处理、目标识别、雷达反干扰、雷达接收机自动测试和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等研究工作。 用任意群延时补偿方法实现聚焦处理、取代距离对准和相位补偿,经外场数据验证,极大地改善了雷达目标像的质量。超宽带无源相控阵技术解决了超宽带相控阵的色散问题。采用多特征加权识别新技术,提高了雷达目标识别率。研究干扰信号自动侦测、自适应信号抑制方法,有效克服了通信对米波雷达的干扰。研究开发的雷达接收机自动测试系统已经推广应用于雷达系统的研制、生产过程和维护保障工作。合作研制的气象雷达已在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媒体安全通信 多媒体网络技术指针对文本数据、图文资料、遥感采样、应用软件、语音视频、虚拟现实、交互控制信息等多种媒体内容,利用传感器网、无线电台、移动网络、卫星链路、微波中继、高空接力、电话网络、局域网络、数字专线、DSL接入网、FHC接入网、光纤网络、固移融合网络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通信手段,实现非实时数据转发、单向实时递送和双向实时交互等多种媒体应用的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是目前网络应用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研究内容包括:现代通信网络理论。包括宽带通信网络、宽带广播网络、计算机网络等的安全分析、运营控制、性能分析与改进,以及下一代网络技术;移动多媒体技术,涉及功耗控制、分级编解码、无缝越区切换、无缝媒体切换、高效调制技术、地理位置服务等;分布式协同处理技术,涉及分布式平台、分布式信号接收、分布式信息处理、分布式媒体同步、分布式“认知、认证与识别”、分布式信息安全等。研究成果包括:高级信元网络关键技术专利、高级信元边缘交换机实验平台、 DSL远端接入系统、USB令牌认证系统、分布式天线移动通信方案、SOHO多媒体网关、多媒体网络电话系统。 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信息处理的智能化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它不仅与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软硬件、传感与测控、网络通信等学科密切相关,还与数学、非线性科学、分形几何学、复杂性科学、脑科学及各种应用学科交叉融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