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部蒲氏祠 |
释义 | 即便是在文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南部县,颇具特色的蒲氏祠也算得上古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位于南部县寒坡乡大田坝村凤凰山腰的蒲氏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祠堂,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 走进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清澈的泮池。池中鲫鱼、鲤鱼游来游去,不时冒出水泡。池上凌空架起一座石拱桥,桥前立有三米多高的牌坊。牌坊正反两面的当中,分别刻有“清风遗训”和“蒲氏源流”的字样。穿过牌坊,便是祠堂的正房。正房面阔11.7米、进深6.4米,为六椽伏用四柱抬梁结构。正房当中,有四根马桑树做成的柱子,柱子下方有30厘米高的石质柱础。 四周墙面上,有3米高的裙板,裙板上又有2米多高间壁。南部县文物管理所文物专家何芃介绍:“蒲氏祠的墙壁也常用清代惯用的竹篱夹壁,将竹篾和草茎、麦壳编制起来,并在表面敷上一层石灰。”正房的梁架高耸,颇有气势。抬头望去,柏树做成的木梁上,刻有祠堂的修建时间以及功德榜。 祠堂神龛上有精美的腾龙石雕。“龙的图案一般为皇家象征,但是民间建筑中也广泛采用。”何芃说。 正房墙上,供奉着200多位蒲氏先人的牌位,记录着蒲氏宗族悠久的历史。 家住寒坡场镇上的蒲光清老人是这个家族的第十八代后裔。他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蒲姓人家从四面八方赶回这里祭祖。“每年都要摆上二三十桌坝坝宴,一时间,蒲氏祠也热闹非凡。”说起蒲氏祠的历史,蒲光清脸上泛起自豪的神色。他指着正房内的两块石碑说:“蒲家族上的蒲宗孟是宋仁宗皇佑五年(1060年)进士。当时王安石进行改革,推行新法。蒲宗孟积极支持王安石的革新运动,并参与制定了‘手实法’。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田地、房屋、牲畜、货物等申报自己应占的财产等级,然后根据等级确定应缴纳的赋税。” 据史料记载,蒲宗孟好读书,学问很高。他经常告诫子弟:“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无。”他著有文集50卷、奏议20卷,今已失传。他还在家乡修了一座“清风楼”专门藏书,供后人诵读,这是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 据蒲光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蒲氏祠被改成了学校,自己就在这里度过了学生时代。 南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刚告诉记者:“南部县像蒲氏祠这样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很多。不少人认识到,保护祠堂,也就是保护民间文化、保护家族的历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