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半丁 |
释义 | 陈半丁,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半丁(有《陈半丁画册》),一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以字半丁行世。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室名一根草堂、五亩之园、竹环斋、莫自鸣馆。 中文名:陈半丁 别名:陈年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山阴 出生日期:1876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1970年1月29日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赤壁夜游图》,《莫负此生》等 往事略集(张大千艺惊陈半丁 陈半丁拜吴昌硕为师 与尤无曲的一点回忆) 陈氏年表(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8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20世纪10年代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生平简介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为谋生,十四岁就在兰溪一店当学徒。十五岁在转至钱庄学徒中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自言当时“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十九岁时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20岁时赴上海,与任伯年、吴昌硕相识,后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以写意花卉最知名。除任颐、吴昌硕外,又师法赵之谦、徐渭、陈淳,吸收明清各家画法而独树一帜。作品笔墨苍润朴拙,色彩鲜丽、沉着,形象简练、概括,讲求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兼善摹印。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70年1月29日卒于北京。 陈半丁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写意花卉师承任伯年、吴昌硕,又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书法以行草见长。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 往事略集张大千艺惊陈半丁30年代的一天,北平城里的10余名画家举行雅集。在宴会上、年龄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画家陈半丁老人兴奋地宣布:他新近搜获到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的一部画册精品、精美非凡、 世所罕见,为此他特地邀请北平艺苑名流第二天晚6点到他家中鉴赏。受到邀请的有中国画学会会长周养阉以及著名画家黄君壁、马晋、王雪涛、于非闇、徐燕孙等。 陈半丁邀请了这么多画苑名流、却少邀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当时正客居北平、初登画坛、尚无名气的年轻画家张大千。但张大千是个有名的“石涛迷”。他少年习画,就下功夫临摹石涛、八大山人,徐渭、和吴昌硕的画,研习多年、画得几可乱真、有“南方石涛”之称。这次,他风闻艺林有此雅集、鉴赏石涛精品,此等机会他岂能放过?因而不等陈半丁相邀,第二天下午3点张大千就直趋陈府求见,毫不客气地当面请陈半丁出示藏画观摩。而陈半丁的脾气是客人没有一齐到,就不出示藏画的,他对张大千这位虎头虎脑的后生小子摆架子说:“我约朋友来共赏、请贴的时间是6点。我不能先给你看、要等朋友到齐了大家一起欣赏。你想见识、可以,但不是现在,要等到6点。”说完,离座而去,留下张大千一人在客厅里坐冷板凳。? 年青的张大千受到如此冷落、也是老大不高兴。但为了鉴赏石涛的稀世珍品,他不得不忍心吞声地挨了三个多小时。到了6点多,贵客齐集后,陈半丁先在宴席上讲了一通开场白、自称幸获名迹、不敢私秘自珍,愿为友好共赏。张大千被挤在这批名流的外圈,等陈半丁捧出宝贝画册、刚刚展示,张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声叫起来:“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晓得!”陈半丁被这个年轻人的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气,于是他学着张大千的四川口音说:“你晓得,你晓得啥子嘛?”陈半丁想,我画册还未全打开,你怎么晓得? ? 但这时张大千却不慌不忙地讲出,此画册第一页画的是什么,第二页画的是什么,题的什么款,用的什么印章,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陈半丁与众画家一边听张大千讲,一边翻看画册 ,进行核对,发现张大千竟说得丝毫不差。陈半丁与众画家十分惊奇、陈在翻看时连眼镜都滑落到地上了。 ? 画家黄君壁惊异地问张大千:“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张大千的回答更使大家大吃一惊。他得意地说:“这画册是我画的,咋个不晓得?”原来,这画册是张大千以前临摹石涛画风的习作之一,早已流传失落多年、不知怎么竟辗转到陈半丁手里。张大千临摹之精、画艺水平水高,竟瞒过了一代国画大师与老前辈陈半丁之眼 。张大千从此在画界名声大振。 陈半丁拜吴昌硕为师陈半丁,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的中医世家,十九岁时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当时,大画家吴昌硕先生也经常出入小长庐馆,见此青年人十分好学,深为厚爱。非但自己亲自传授,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蒲作英。自此,好学的陈半丁如渴者临井,他向吴昌硕学习书、印、大写意花卉;向任伯年学翎毛、人物;向蒲作英学山水。在海派艺术之大洋中,年轻的陈半丁以自己的努力,汲取各种风格的营养,夯实了自己的艺术基础。 陈半丁应缶翁之约,在苏州新居雍睦堂居住了一年有余。在此年余中,与缶翁“旦夕得同室深研”,半丁在一丝不苟地为缶翁先考妣作神像之暇余,缶翁也手把手地授其印画书法,并为之篆了不少印面嘱授其刀法。 丙午年三月,一幅由半丁先生精心制作的缶翁先考妣像(见图)在苏州完成,像为直幅,长1.32米,宽0.67米,缶翁先考辛甲公端坐正中,头冠裘帽,身着皮衣,胸垂朝珠。辛甲公左前坐有结发万氏夫人(昌硕先生母亲),右前坐有继室杨氏夫人,两位夫人戴凤冠,着霞帔,帔上描有腾舞之金龙。三位先祖神态端祥,所坐的虎皮靠椅置于有大红牡丹图案的灰色地毯之上。此图为工笔写实,人物肖像逼真,细部也交代清楚。图中辛甲公帽上之翠顶红缨,领里子的填红描金,袍子露出部分的海水波纹,两位夫人衣冠上的佩物补子等安排得十分周到。尤其是裘皮衣的毛感和地毯之绒感,唯妙唯肖犹伸手可触,画家的扎实功底也由此可见。画像左下角的一排楷书小字显示出画家绘画时之崇敬心情“丙午三月半丁陈年敬绘”。 此幅先祖神像,昌硕先生十分满意,每逢除夕及祭日,总展于中堂供奉,亲率全家祭拜,以不忘祖德,并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半丁先生在缶寓完成神像后不久,应上海宁波会馆董事严子均之邀赴沪作画。后又应金城之邀赴京。在京经金城推荐入肃王府作吴柳堂侍御画像。画像完成后迁出肃王府开始了其在京的鬻画生涯。当时因半丁先生初入京城画圈,各种关系尚未展开,前来购画者寥寥无几,颇不如意。为此远在上海的吴昌硕也为爱徒在京之处境十分忧虑。1910年,六十七岁的昌硕先生特地赶往北京,为半丁介绍各种关系和画店,并在琉璃厂纸店亲自为其书写了润格,称其“性嗜古,能作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上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在京数月中,还为半丁治了不少印,其中有相当部分为缶篆陈刻合作,以示对之器重。由于吴昌硕在画坛的影响和推荐“把场”,陈半丁的艺术为京城人氏所接纳,从此其售画局面逐步打开。缶翁的京城之行,为半丁日后在京成为艺坛奇葩奠定了良好的基业。 与尤无曲的一点回忆誉满海内外的大画家陈半丁已过世多年,他的作品迄今犹为人们所珍视。40年代,笔者曾与他有过交往,当时他住北京地安门米粮库胡同,记得他的住所,一进门迎面是山子石,院落松林成行,清幽雅静,地面除种植花草外,还种了一些老玉米、白菜、萝卜等,红砖砌成的小楼,为半丁老人安憩及作画之处,据说以前胡适之曾住过这里的。半丁老人喜戴小帽头,穿坎肩。他虽离开原籍浙江绍兴多年,但仍有故乡口音,与人谈话诚恳亲切,待客从不虚伪。值得一叙的是国人画展系由他开始的,那还是清代的肃亲王在旅顺生病时,他曾在大连开第一次画展。当时盛况空前,报纸刊登,不少人喜看半丁老人作品,终日在展室盘桓不去。记得有一次笔者去他家,适老人正对两位弟子张爱林、尤无曲讲授书画。老人曾对两徒说,孔子教子路收,教颜回放,即所谓因人施教。爱林没临过帖,写出居然有意思,这是有天才,但今后须收,不可再放。无曲临帖时间太长。写出字来,无时不在自拘自谨,所以今后须放,不可再收了。老人说,作品拿出展览,即使不比人家强,至少自己也要不惭愧,才可以谈得到开画展。老人坐在一张古老大沙发上,对两个弟子越讲越精神,谈一阵话,喝一阵茶,走到墙边看一阵悬挂着的明清名画。这两位弟子当时年约二、三十岁。听说无曲画展,多半是半丁老人在画上为之题字。开画展事先必须征得半丁老人的同意。还记得和老人谈到艺术时,老人说,随便抹两笔的,哪里就算得上艺术?艺术范围太大了,就连建筑制造乃至枪炮子弹,全是艺术。绘画不过是文人余兴,课余爱好,往清高里说,也不过是一种高尚的玩艺儿而已,像我这简直谈不到艺术。当初,学画的没有现在这样多,也比现在难。那时印刷品缺乏,轻易见不到参考资料,向人借用完了一还,仍然莫名其妙。因此为了学画方便,就成立个社会团体、此即艺专的前身。老人还说,一群学生学画,叫他们都学我,这个不妥当,就如同唱戏,他是旦角的嗓子,绝不能因为和我学而唱老生,所以与我不相近的我不教,不能让人家费力不讨好。半丁老人还说过,3年出个状元,可是3年出不了名画家。有天才也要用功,我的男孩女孩都能画几笔,但不用功就不能成功,这可不是世袭,我绝不勉强他们。许多人不知道半丁老人原来的名字,他原名陈年,字静山,“半丁“是他的号,他不但能书会画,而且还长于治印。 从艺经历在我国现代画坛,一直有三大画派,其中包括南方的海派和岭南派,北方的就属京津画派了,而陈半丁先生是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陈半丁成名较早,上个世纪初就驰名北方画坛。他擅长山水、花卉,尤以花鸟画造诣最高。他早年结识任伯年、吴昌硕,后来向吴昌硕学习书画篆刻,并得到了吴昌硕的亲传。到他四十岁时,作品已经颇得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长,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古朴沉着的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他用笔苍劲,力量感强烈,构图稳中出险,善于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统一在画幅之中。他偶尔也创作山水人物,人物线条简练,多以情趣成画。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可以说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为其日后在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到他家作画。当时严子均任宁波会馆董事,会馆中很多任伯年的画需要复制,于是陈半丁便在严家临摹任伯年的画作。一日他正在作画时被金城所见,金城很是欣赏,打算邀请陈半丁同来北京。陈半丁到北京后,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后因肃亲王善耆要为吴柳堂侍御画像,金城将陈半丁推荐到肃亲王府,肃亲王对他大为赏识。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故去,陈半丁为报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卖画款数十万(旧币),全部用作肃亲王灵柩返京的费用。“国人举办画展,陈半丁盖为开创的第一人”。 陈半丁从肃亲王府出来后,开始时卖画生意颇不如意,这种情况持续到1910年。这年他邀请吴昌硕来到了北京。吴昌硕来京后,盘桓数月,将陈半丁推介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圈,并亲自为陈半丁订立画润: 整张:四尺四两,五尺六两,六尺八两,八尺拾贰两。条幅:视整张减半。册页、纨折扇:每件一两。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远,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中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为定润目如右。庚戌长夏,吴俊卿。刻印:每字壹两。砚铭:另议。吴昌硕的大力推介使陈半丁声名鹊起。 齐白石与陈半丁同在北京,二人对于彼此的艺术也是惺惺相惜。齐白石在《壬戌杂记》中写道:陈半丁,山阴人,前四五年相识人也。余为题手卷云: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师曾外,知者无多人,盖画极高耳。余知其名,闻于师曾。一日于书画助赈会得观其画,喜之。少顷,见其人,则如旧识。是夜余往谈,甚洽。出康对山山水与观。且自言阅前朝诸巨家之山水,以恒河沙数之笔墨,仅得匠家板刻而已。后之好事者,论王石谷笔下有金刚杵,殊可笑倒吾侪。此卷不同若辈,故购藏之,老萍可为题记否?余以为半丁知言,遂书于卷末。 齐白石还将自己的三子齐子如送到半丁门下,成为陈半丁的得意门生。 绘画艺术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不即不离的绘画。” 陈半丁的花鸟最初学习吴昌硕、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体上都不出缶老规范:花以吴氏的点法写成,枝叶都力求朴厚拙重气息,题字也是一派吴氏风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图》轴与缶翁几可乱真,花、苞、叶、枝干及数墨点都极为神似,也见功力,只不过花朵将缶翁的圆点变成长点,石头略逊之”。来京后他由专师吴昌硕、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阳、八大及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陈半丁临习徐渭的作品很多,但临作的面貌不尽相同。 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青藤白阳融于一体的感觉。对于同一题材,陈半丁是广师博览。比如他梅花题材的作品,1932年创作的《梅花扇》笔墨古雅,受金农的影响。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条屏》中的梅花条可见他对于汪士慎、赵之谦的学习。1940年的《梅花竹石图》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韵致。他还有大量吴昌硕风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创作的《梅、石、水仙》与1964年创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画造型严谨,如“菊叶是怎样长的,梅花枝干是怎么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长规律。凡那些‘笔不到处’往往已经‘意到’”。“他善画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炼、概括的笔墨和艳丽沉着的色彩,表现不同环境气候下花卉鸟兽的不同容貌和姿态。其笔墨苍润朴拙,含蓄有力,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统一中有变化”。陈半丁的弟子尤无曲回忆道:“陈先生从传统中来,他画的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陈半丁既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赏。“但有时关注形似使他放不开手脚,故有人称其画为‘小写意’;有时留恋色彩的浓艳与真实,难免使画作‘失去魂魄,五色无主’”。 20世纪初的山水画家不再甘于临摹“四王”,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至五代诸家,同时临习“四僧”,“扬州画派”的风气盛行一时。陈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画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要师法石涛,于石涛画风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个人苍润秀美,简约疏放的面貌。从其早年所作的几幅绢本山水中可以了解他从临习“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笔力。其作于1948年的《竹溪清话》,1949年的《拟郭河阳〈秋山图〉》,都是一派宋元人气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于1935年的《山水画》中题道“略师梅道人”。画面中一派南国景色,近景是湖边石岸;中景是柳堤及茅屋、人物,中景右侧有间茅舍,一捧物童子从茅屋中走出,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围坐,岸边的柳树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向一边;远景是远山。相对于传统的“三段式”构图方式,此幅作品中的近中远景呈三条平行线。画中的山石以湿笔画出,虽用湿笔,但不含混,笔路清晰。梅道人吴镇向来以湿笔重墨画山水,构图奇险。此幅作品构图新颖、奇而不险,画中颇具宋人笔意,画风古雅清新,与吴镇似无太大关系。 1930年创作的《浔阳琵琶》中题道“略以大涤子法写之”。此作品“既汲取原济讲究墨法,纵横跌宕的气势,又善于结合元、明两代文人山水的蕴藉温润”。1908年的《临清湘山水册》和1910年的《临大涤子山水册》,选取了石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临清湘山水册》画面多选取近中景,用笔紧致,用墨水气淋漓,将沈周、石涛、宋元风格相杂糅。《临大涤子山水册》构图复杂,用笔较前作细碎,学石涛的干笔皴法,但整幅画作山石树木的造型又不全似大涤子,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学习石涛。其画于1965年的《隔浦群山》与画于1943年的《石桥观瀑图》,都是“意在董巨之间”。但是1943年的作品中石涛的痕迹似比董巨更为明显,画面中“用了许多大墨点来强调画面上的一致性”。在山石的造型上采用石涛的方形的山石结体形式。1965年的《隔浦群山》采取高远构图法,画面境界开阔,山头以焦墨点苔,山石用干笔皴擦,设色古雅,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陈半丁是一个“兼宗数家者……能兼蓄并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脱去一个人的羁绊采取众人的所长,因所习既多,自然能将名家于不知不觉中参合为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陈半丁的花卉主调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他将吴昌硕、赵之谦金石书法的苍劲寓于画中,将华新罗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掺杂进去,同时习得青藤、白阳的水墨淋漓,所以他的花卉画中少了几分吴氏横扫千军的霸气,多了几分俊秀清新润泽,老练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陈半丁的山水画主要习石涛,但是在石涛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时将石涛的笔法、墨法加以简化,形成一种更为疏放古雅的个人风格。 陈半丁的临习对象乃是当时社会、当时画坛的某一派的共同选择。当时的画坛“革新派”与“传统派”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论争,看似热闹非常的画坛其实只有两种选择。“画家在选择画风时,并不是全然自由的……各类型绘画在渊源上的复杂性……画家风格的选择早已形成一套理论结构,不同风格意味着不同的深度内涵”。作为“平常谈艺,没有不提到‘缶老’的”吴昌硕亲授弟子,陈师曾和金城的好友,他当然选择了金石派与传统阵线。 但是,作为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将海派画风带入北京画坛的先锋人物,今天的人们忘却了他曾有的辉煌及艺术的成就。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在当代艺术市场上被低估,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导致的认识空白,也有因宣传不够导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画坛,一个呼唤传统回归的当代,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更值得被重新认识。 书法艺术陈半丁书工四体,行书深得米元章韵趣,颇负时誉。治印遵缶翁钝刀之法,然篆法、章法略异,浑厚高迈,一洗时人浮媚险怪之习,曾见所刻『徐荷』一印印跋云:『自来刻印,未有不从秦汉,不然,学无根源。』又在『倬厂八十後所作』印边跋中云:『汉印重白文,方圆粗细并用,老缶後知者鲜矣。』印旨如此,而所作亦随之。寿石工《杂忆当代印人》诗,其一首为合咏半丁、白石者,诗云:『敬涤堂中六博新,借山馆外绝嚣尘。钝刀利刃余清事,□扁虬圆齐与陈。』陈齐并称,推崇可见。新中国成立後,被举为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虽年登耄耋,仍体健身轻,挥毫作画无倦容,创作热情甚高。某次画展,因对一画家作品之意见与康生相左,迨十年浩劫,康乃借机使人抄其家,并进行—系列批判、游斗、殴打,即沦陷时期所刻『不使孽钱』、『老年清苦』、『彊其骨』等闲章亦成『反党』之罪证。 作品掇英绘画作品《赤壁夜游图》(纸本设色,钤印:半丁、山阴陈年、且亭,101×49cm,1926年)《江上泛舟》(纸本设色,71×31.5cm,中国美术馆藏,30年代) 《山水》(纸本设色,111×50c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1945年) 《浩荡乾坤》(纸本设色,105×57cm,北京画院藏,1957年) 《指绘钟馗12幅册页珍品》(设色/水墨纸本,印文:年、山阴道上人、拱北、同仁合作印、金城私印、晴山、静山、陈年、半野老, 印章作品《莫负此生》、《半丁老人九十后作》、《半丁老人》、《静山》、《寄迹》、《哂翁》、《陈年写》、《陈年》、《寄迹》、《只见江山不见人》、《不使孽钱》、《山阴半叟》、《哂翁天成》、《不知老之将至》、《藐世头陀》、《我独无》、《老年清苦》、《彊其骨》 陈氏年表19世纪70年代1876年——5月14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生于浙江绍兴柯桥镇西泽村一个医生世家。名年,字静山。双生,胞弟名易斋。 19世纪80年代1881年——母亡。父失业。家中除祖母还有兄妹三人,乏人照看。被交由外祖母抚养,在外祖母家入私塾。 1884年——父亡。端午,外祖母亡。失学。由祖母收养,织带、纺线、务农以补家给。 1889年——遭叔婶强逼离家,受惊吓逃至舅婆家。数日后由姑夫带往兰溪。在大来商店学徒,从此自谋生活。 19世纪90年代1890年——转至一钱庄学徒。开始接触笔墨,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 1894年——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上海做事正缺人手,带至上海虹口,在严信厚小长庐馆拓图章为业。是时吴昌硕受聘严家,相见后颇得缶翁厚爱,得其指教。识蒲华。 1895年——吴昌硕时常带往任伯年处补习禽鸟、人物,颇得任氏喜爱。惜不及一载任氏故去。 20世纪初1903年——严信厚去世,所聘画家皆散去。应严信厚之子子均之邀同往宁波费家,为其父葬礼帮助接送来宾。 1904年——吴昌硕知半丁回沪,去函约至苏州家中作伴。为缶翁临摹祖像。 1906年——严子均来函,邀至沪上严家作画。为宁波会馆临摹已破烂的任伯年作品(严子均为该会馆董事)。一日,在北楼作一幅大画,为金城所见,遂与严子均再三商量,力邀半丁同往北京,子均欣然同意。遂随金城来北京,寓金宅。 1909年——应肃亲王善耆之嘱,为吴可读侍御作肖像。得善耆厚待,劝入部为官,未就。肃亲王往西陵值班,半丁去访。善耆撰一联赠之,联曰:“帖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20世纪10年代1910年——吴昌硕来京,盘桓数月,为半丁“把场”。吴昌硕为刊《山阴陈年》、《静山》、《我无为》、《半丁》等印,二人合作(吴篆陈刻)《山阴道上人》、《半丁》、《静山无恙》、《陈》、《有鱼》、《静山》等印。吴昌硕为半丁在琉璃厂两家纸店撰写画润。 1911年——回绍兴老家。 1913年——前年曾回家,秋,重来北京。在上虞会馆与鲁迅相识。在蒙藏院任职,不久辞去。 1915年——宣南画社约于是年成立,曾参与活动。 1917年——远亲蔡元培介绍至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与馆长章士钊相处甚洽,于文史等方面得其指教。后与陈师曾在北大商办书画研究室,因经费不足未果。 1918年——受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之聘,任中国画教授。 20世纪20年代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任评议。约是年齐白石送三子子如拜于半丁门下。 1922年——纪念苏东坡诞辰885周年,参加陈师曾组织的“罗园雅集”,与齐白石、陈师曾、凌文渊、姚茫父、金城合作《花卉卷》。陈师曾携其作品在日本展出,10幅作品售出6件。善耆(肃亲王)遁迹旅顺,感其知遇之恩,前往视疾。殁后,营其丧。为措运柩返京之资,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所得旧价数十万全部充作运费。 1923年——与萧、金城、陈师曾合作《松竹高士图》。吴庠题诗,姚茫父长跋记事。与贺良朴、萧、沈尹默、马衡等同任北大“造型美术研究会”指导教师。 1924年——吴昌硕来京,师徒再聚。参加在中山公园举办的中日绘画展览会,齐白石、王梦白、广濑东亩、小石翠雪、太田秋民等数十人作品同展。 1927年——金潜庵(金城子)及金城门下众多弟子,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分裂出来,另组“湖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周肇祥任会长。北伐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改为国立北平艺术学院,成为北平国立八校之一。任国画系教授。 1928年——张大千来访,在陈宅结识溥心畲。 1929年——刻《不使孽钱》印,款曰:“钱能通神,又能养命,欲求其安者,莫如自食其力。板桥云,‘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此后数年,刻印尤多。 20世纪30年代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拒日伪政府聘请,辞教。刻《强其骨》、《不使孽钱》印为座右铭,以卖画、刻印为生。购得后门米粮库四号的一所洋楼,宅邸占地十余亩,中有一园,园占地五亩,以“五亩之园”名之。 1938年——王梦白病故。在琉璃厂“集粹山房”召集同仁友好,举行义卖,操办后事,接济家小。 1939年——去上海,住严惠宇处。为吴湖帆治印。严惠宇请收尤无曲为入室弟子。欣然允诺。冬,尤无曲至北平学画。 20世纪40年代1940年——刻《天生半个汉》印,款曰:“予孪生也。今已年六十早五,尚强健,弟则强于予。去年岁首,家乡遭灾,弟以白手抗敌,遍体鳞伤,浑(身)是血,居然得脱,至今生存无恙,可谓勇也。有感于此,因而记之,弟称英雄我也汉也。” 1941年——与溥儒、徐操、胡佩衡、祁良、吴熙曾、汪慎生、萧谦中合作《妙绘联璧》。11月13日,在中山公园水榭为弟子尤无曲举办展览,展出作品均代为题诗落款,以示提携。 1945年—— 刻《只见江山不见人》印,款曰:“汉官印相仿佛……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 1946年——刻《山阴半叟》印,款曰:“一国用命,不重人才,但溃区域,天下安能不乱!丙戌夏,半丁忧闷记之。”时任故宫文物书画组研究员。 1947年——国民党政府邀往南京办展,坚拒。收潘君诺为弟子。 1949年——解放军围城,北平城内粮食奇缺。傅作义前来看望,送面粉两袋救急。与马占山、邓宝珊商议和平解决北京问题。 20世纪50年代1951年—— 春节,毛泽东派人送礼问候。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任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与齐白石、叶恭绰等合作《普天同庆》。 1952年——入北京美术家协会。 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0月11日,参加在北海公园举办的全国美协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为毛泽东六十寿辰作《延年》。 1954年——为文字改革之事给毛泽东去信。毛泽东回信,希望老人多提意见。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受命作八尺《达摩像》。5月14日,80岁生日,梅兰芳赠田黄石山。李济深、徐操、王雪涛、汪慎生、启功、周怀民、胡佩衡、溥雪斋等人来贺。历半月与齐白石、何香凝、于非陁等画家创作巨幅国画《和平颂》。 1956年——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叶恭绰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刻《莫负此生》印,款曰:“真心待人,于心便无愧矣。如专作一味叨(道)好,不但失真,尤可耻也。今天是吉月吉日,得蒙毛主席赐宴在一席,此身之荣幸足矣。”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副院长,在成立大会上发言。为西哈努克在京住宅作三丈六尺巨幅《四季花卉》。 最高国务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两次辞职,未准。 1958年——8月18日,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的“五人花鸟画展”。 1959年——《陈半丁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任中尼(泊尔)友好协会理事。 20世纪60年代1960年——参加“第二回现代中国书法”赴日本东京之展。 1961年——子光宇、燕葆,女燕姣,婿沈林南历数月为半丁整理藏品,仅历代书画所藏件数逾千。1月,对来了解情况的王友石说:中国画院应当和故宫联系,复制古人的名画,给国家造些艺术品,平时就陈列复制品。这样作艺术家可借以提高技法,国家可以多些复制品,画家可以得些补助费,这些事是应当办的。 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培养“陈派”接班人。子燕龙入北京画院。陈半丁考虑到家里不困难,建议画院不要给燕龙开工资。燕龙在家从父学画,同时整理陈半丁画语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中央文史馆拍摄陈半丁作画过程。 1964年——张大千从海外寄赠画作一张。9月,在北京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就中国画等问题,与唐兰等众多代表展开争论。 1965年——号哂翁,刻《哂翁》、《哂翁天成》、《不知老之将至》。 1966年——刻《藐世头陀》印,款曰:“丙戌(误,应为丙午。)春日,年九十有一,世事人事都非矣……”作山水《三家村》。 1968年——刻《我独无》印,款曰:“我独尊者,屈原。《离骚》有‘举世浑浊惟我独清’,今之时,世人轻浮,惟我独骂,于屈子为何如也。” 1969年——在西四北六条南屋,研读残存的用“毛选”作封皮的《佩文斋书画谱》。被勒令为颐和园举办的庆祝“九大”的展览作《梅花》,款落“工农兵画院”。 20世纪70年代1970年——1月29日,病情加重。子女送往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十分热情,后知其名便不敢医治,延误了抢救时间,当日故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