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板桥村 |
释义 | 陈板桥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区西郊,东依湖州城区,西傍腊山。属龙溪乡。1992年,全村574户、1610人。耕地1689亩(其中水田1114亩),桑园116亩,鱼荡415亩。村区水陆交通便利,104国道穿村而过,西苕溪、旄儿港环抱全村,距湖州火车站仅六、七公里。离城区最近的自然村与城区只一河之隔。陈板桥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近郊的优势和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努力开拓致富门路,使全村农、工、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504万元。 简介湖州经济开发区陈板桥村将是湖州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这里已有湖州化纤总厂、湖州绸厂、湖州针织厂、湖州印染厂、湖州外贸仓库、省第三茧质检定所等10多家国营大中型企业,有职工近万人。与之相适应的商业、邮电、交通、文教卫生等设施正在规划发展之中,正在兴建的龙溪大桥将使陈板桥村与湖州市城区紧紧相连。随着凤凰小区的开发和10号公路、龙溪北路的建成,陈板桥村将成为湖州新的工业、商业中心。 村工业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板桥村深入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利用本地交通便利、物产丰富、靠近城市、劳力充裕等自然优势,坚持发展以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村粮食生产年年稳产丰收,工业生产稳步发展。村党支部连续3年被市、市区评为先进党支部。全村呈现了一派奋发向上、经济兴旺的新景象。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陈板桥村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和第三产业。早在1976年前,陈板桥村人就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组织农村富余劳力,组建搬运队,进城搞搬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办村办工业点燃了第一把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利用本地资源和近城的优势,办起了小石矿和食品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政策逐渐放开,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横向联系,引进资金和技术,采用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等多种办法,先后办起了轧钢、耐火、食品、轻纺、劳务等10多家企业。到1992年底,全村村办工业固定资产已达482万元,企业职工人数291人,工业产值1284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85.4%;实现利润107万元,开始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 陈板桥村的工业结构在发展中日趋合理。陈板桥人始终抱着要在产业、产品结构上建立本村特色的决心,合理布局,逐步调整。以市场为突破口,以建材、耐火材料为主,积极发展轻纺和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轻重并举、比较合理的工业格局。 五星轧钢厂从原来生产钢材的几台旧轧机,自己动手,逐步改造,发展成今天能生产罗纹钢、元钢、型钢等1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千万元的骨干企业。 五星耐火器材厂生产的耐火钵,畅销12个省、市。1992年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扩建,使企业粗具规模。 五星食品厂是陈板桥村1976年创办的企业,以生产湖州传统名点为主,产品畅销本市及临近县镇。该厂生产的玫瑰酥糖、绿豆糕等食品深受顾客欢迎。 城西实业公司是陈板桥村发展第三产业的窗口。该公司下设餐厅、旅馆、经营部、液化气储罐场、染整厂等,1992年实现利润20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陈板桥村经济建设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八五计划期末,陈板桥村的打算是:产值5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人均收入3000元。 几年来,随着水利设施的改造,农业投入的增加,陈板桥村的农业生产正在摆脱传统生产习惯的束缚,向着现代农业、稳产高产方向发展。他们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一优两高农业。近年来,全村共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村1600多亩耕地达到旱涝保收。 现代化农业农田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作好稻田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加秸杆还田,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开发两查两定(查病虫、查发生动态,定时间、定指标),保护天敌,推行生物防治;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加工”模式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村区面貌变化显著。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108万元提高到1988年的855.29万元,增长7.9倍;人均收入也由1983年的333元提高到1988年的1078元,增长3.2倍;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7%提高到30%;沿山建立沼气池27只,普及率为80%,一年可代替薪柴1.8万公斤,除基本解决家庭的生活燃料外,还可补充解决停电时的照明;挖水井100多口,6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农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1988年6月,陈板桥村被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环境保护单位称号。同年7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陈板桥村举行表彰大会,副省长柴松岳在报告中指出,陈板桥村的变化标志着农村经济正在改革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生活状况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陈板桥村人按照村委会的规划对旧村进行改造。现在是户户住新房,收入高的住进沿河别墅群,即便是收入低的也住进了崭新的商品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轿车。三条“工”字形河道,两旁砌好块石。在原有的农民文化宫基础上,村里还建造了一个灯光球场,两座供村民纳凉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一个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晨曦初现,一批太极拳、香功、舞剑爱好者,迎着朝霞在河边、球场上锻炼。夜晚,华灯初上,农民文化宫迎来了一批球迷、书迷、棋迷,各显身手。重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陈板桥村家村党支部工作的优良传统。在调查中得知,村民的生活水平比较高,户均年收入大约可达到5万元左右。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随着陈板桥村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广泛地进入村民家庭,扩大了村民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使得陈板桥村家人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村委会意识到,必须及时提高村民素质,树立和谐理念。正所谓生活好了,别墅住上了,思想也得起变化。要想做好人、办好事,就得知“八荣八耻”,这是做人的根本。因此,逐步引导村民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陈板桥村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蔚然成风,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村里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让55岁以上妇女和60岁以上男子每月领取150元的养老金。从1991年起,村里投保10万元作为村民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金,以后逐年有所提高;从2004年起,村里还拨出专款作为医疗保险金,村里所占比例为3/5;遇到村民死亡的,村里补助10000元/人,全村一律使用生态公墓或树葬形式;凡本村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均可享受免费教育,村党委多次出台优秀教师安心从教的激励政策,优化整合教师队伍资源,切实让村里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了鼓励多出人才,凡考上大专的村民,村里每年发放奖学金5000元,考上大学本科的每年发放奖学金10000元。陈板桥村家村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988年村里办起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夜校,积极鼓励村民做一个有觉悟、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