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那大镇石屋村委会 |
释义 | 那大镇石屋村委会下辖石屋、富豪、冒坤、五岭、大坡新村等5个自然村,总户数381户,人口1896人。主要收入以水稻、橡胶、水果、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全村种植橡胶3000多亩,果树300多亩,劳务输出200多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2名。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4500多元。 石屋的创业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辉煌于七十年代。创业伊始,石屋村党支部仅有3名党员,在胡松书记的带领下,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精神,开辟了117座山头,大面积种上橡胶,到七十年代,已建有运输队、粮食加工厂、橡胶加工厂、建筑队、养猪场、卫生院、电影队、招待所等,村里生产、生活设施完善。那时劳力年均收入1500元,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0%的农户住上了大队统一盖的楼房,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极其罕见!到了1983年,石屋的万元户已数不胜数,石屋大队的集体存款达到100万元,存粮100万斤,这就是当年全国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石屋双百万”!1983年后石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财产分给了村民,3000多亩橡胶也全部分配承包给农户经营管理。由于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南方大寨”,从此沉寂下来。 为了弘扬石屋精神,又快又好地建设儋州新农村,2006年初,儋州市委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决定把石屋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点、实验区和培养新型农民的社区大学进行探索和实践。镇主要领导多次亲自下村动员、研究部署石屋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提出石屋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工作思路、具体任务及措施要求。石屋村制定了《石屋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石屋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创建的任务,促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根据创建工作的要求,石屋村紧紧围绕“三大建设”任务:一是中心区建设,包括村委会办公区、社区大学的教室、专家楼、电教室、图书馆、展览馆、健身室、饭堂及农民休闲带等;二是精品村建设,包括各村没有硬化的道路和农户庭院门面装饰、文化长廊等;三是连片路建设,行政村主道及各村通往中心区的道路硬化。积极实施“五个带动”战略:一是以干部党员的建设带动群众创建主体的建设;二是以中心区、精品村建设带动连片路的建设;三是以社区大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带动试验区的建设;四是以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带动先行点的建设;五是以先进的思想、文明的村风带动示范区的建设。采取“软硬并举”的作法:一是组建文艺宣传队,通过各种文艺演出,进行宣传发动;二是组建橡胶合作社、冬种瓜菜协会等各类经济合作社,发展生产;三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发动村民集资投劳,大抓硬件建设。 目前,石屋村共完成村道硬化21500米,66250平方米;4个自然村已建成每村1个篮球场,;村“两委”办公室、中心区文化广场、社区大学教室、专家楼、电教室、图书馆、展览馆、健身室、饭堂等设施已基本完善;2006年12月7日全国第一所农村社区大学在石屋成立。一派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场面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