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日历 |
释义 | 木日历是古代赫哲人为纪岁或记载重大事件而发明创造的一种工具。木日历呈圆盘形,象征着晴朗夜空中的圆月。圆盘内分上下两列,上列中挂着12个圆木块,代表12个月份;下列中则挂着长短不一的三种木条。下列木条中,最短的代表日,长木条代表旬的开始,最长的木条是“界条”,位于下列正中间的位置。界条的左边,代表一年中已经过去的时间,右边则代表将要到来的日子。拨一短木条为一日,拨一长木条为一旬,10日为一旬,3旬为一个月。 概述木日历是古代赫哲人为纪岁或记载重大事件而发明创造的一种工具。千百年来,木日历在赫哲人的传统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大贡献。 最初的木日历制作式样非常简单,整个木日历由一根绳和30个小木条组成。每个木条的长、宽、厚度相同,木条中间凿一个孔,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墙上。当需要计算时间时,他们先将所有木条推至绳子的一侧,每过一日就把木条向另一侧移一根,移完30根木条后,表明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随着木日历的广泛使用,赫哲人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很快又制成了相对科学、规范和实用的木日历。这种木日历呈圆盘形,象征着晴朗夜空中的圆月。圆盘内分上下两列,上列中挂着12个圆木块,代表12个月份;下列中则挂着长短不一的三种木条。下列木条中,最短的代表日,长木条代表旬的开始,最长的木条是“界条”,位于下列正中间的位置。界条的左边,代表一年中已经过去的时间,右边则代表将要到来的日子。拨一短木条为一日,拨一长木条为一旬,10日为一旬,3旬为一个月。同传统的以大马哈鱼头、鱼心计算时间的方法相比,用这种圆盘木日历计时更加迅速快捷,方便程度与我们目前使用的日历没有什么两样。 来源在遥远的古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纪岁方式。赫哲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长期生活在人烟稀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三江流域,靠捕鱼猎兽维持生活。当中原的汉族人使用汉字历法等纪岁或者记载重大事件时,赫哲人不具备这样的书写条件;当中原汉族人使用天文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时,赫哲人同样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每当需要纪岁或记载发生在本民族中的重大事件时,他们苦于没有年份或月份概念,不知从何年何月记起。 木日历发明前,大马哈鱼成为赫哲人纪岁的重要工具 为了找到有效的纪岁办法,赫哲人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从生产中获取智慧的源泉。起初,他们尝试使用大马哈鱼头纪岁。 赫哲人选择大马哈鱼头纪岁,主要与大马哈鱼的生活习性有关。大马哈鱼学名鲑鱼,属洄游性鱼种,长期生活在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一带的水域,每年九、十月间洄游至黑龙江、松花江以乌苏里江流域。赫哲人在长期的渔猎生产中,发现了大马哈鱼的洄游规律,便以此纪岁。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如果你问赫哲人的年龄,他们往往会把你领到自家的仓房,让你数一数挂在墙上的大马哈鱼头的数量。据说,墙上挂有多少个大马哈鱼头,就说明他有多大岁数了。 除了大马哈鱼头,有些赫哲人还用大马哈鱼心纪岁。每当大马哈鱼汛期到来后,人们便将捕获的大马哈鱼心取下一颗,晾干收藏。 然而,无论采用鱼头还是鱼心纪岁,对于长期在野外生活,为捕鱼猎兽而四处奔波的赫哲人来说,不仅携带、使用、保存起来极不方便,而且由于纪岁周期太长,解决不了渔猎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于是,木日历作为更先进的纪岁工具便诞生了。 计时方式木日历有了纪岁、计算月份或日子的概念,但对一天中的时间没有具体的表述。赫哲人便根据日出日落的活动规律,用相对模糊和笼统的概念称呼一天中的时间。他们有时以日出、日落表述时间,比如“太阳快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没太阳了”等;有时借用生活中的物体表述时间,比如“日头一竿子高了”等;有时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表述时间,比如“上午”、“晌午”、“下午”等;有时还使用“一顿饭工夫”或“一袋烟工夫”等形象比喻方式计算时间。对于繁星点点的夜晚,赫哲人同样看星观时间,使用“三星一竿子高”、“三星正晌午”、“三星偏西”等计算晚上的时间。 赫哲人使用的木日历及有关对年月日的认识,与汉族人对天文历法的认识有着相似之处。随着与内地交往的不断扩大,赫哲人开始接受了汉族的天文历法知识。他们按照汉族的方法计算时间,特别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渔猎生产,并创造了贴近赫哲人实际、具有赫哲地区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歌》。其中,“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鱼忙”,反映的是从立春到雨水前后赫哲人捕鱼猎兽的情景;“惊蛰忙织网,春分船验上”,讲的是捕鱼前赫哲人应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有“立夏鱼群欢,小满鱼来全”,“芒种鱼产卵,夏至把河拦”,“小暑胖头跳,大暑鲤鱼欢”,“立秋开了网,处暑鳇鱼上”,“白露鲑鱼来,秋分鱼籽甩”,“立冬下挂网,小雪挡冰障”,“大雪钓冬鱼,冬至网修理”……捕鱼是赫哲人一年四季的重要生产事项,这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歌》对赫哲人的捕鱼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赫哲人足不出户,只要手拿日历,注意节气变化,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现状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开始使用纸制日历,千百年来陪伴赫哲人生产生活的木日历逐渐落伍了。随着赫哲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纪岁、记事方法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木日历早已被精美的日历、台历、挂历所取代,成了博物馆中的藏品;各种钟表精确地显示着一天的时间,“日上三竿”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能见到了;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二十四节气歌》淡出了人们的生产活动,成了老人们含饴弄孙时传唱的歌谣。 如今,只有在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中,才能一睹木日历的真容。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和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文化村中,收藏木日历实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