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木活字印刷术
释义

木活字印刷的起源与发展

(一)宋、西夏时代的木活字印刷

据《梦溪笔谈》载,毕升曾试验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公元1041~1048年,毕升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佛经)于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腹地考古时被发现,印本为9册蝴蝶装本,共220页,10万字,印以当地造白麻纸(见图1)。每半页版框直高23.6cm,横宽15.5cm,四周双边,白口,无鱼尾,有页码,此本内有汉文数字"四"、"廿七"等字倒置。经考古学家研究确认它是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时期的木活字作品。《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出土为验证当时木活字印刷已研制成功提供了实物证据。西夏王朝与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在历史上几乎同时存在,当时北宋在科技(包括造纸术、制墨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因而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推动了宋代印刷业的繁荣发展,史料记载有西夏建国初期曾大量从北宋购买书籍,后来才逐步建立自己的雕版印刷业。所以专家认为西夏的木活字印品应当是用从宋代流传过去的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木活字印刷术可能在宋代已经存在了。

图1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收藏的1909年在黑水城发现的西夏文献中,也有木活字印本,如《三代相照言集文》即是,年代为12-13世纪。《三代相照言集文》是非宗教著作,共41页(82面),蝴蝶装,每面纸高24,宽15.5,版框高17,宽11.5,四周双边,每面17行,每行16字,白 ,版心有西夏文及汉文字码。俄藏另一本西夏文印本《德行集》也是木活字本。

虽然宋代汉文木活字本较少发现,但西夏文木活字本的出土,补充了这一时期中国木活字印刷实物资料。

(二)元代的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技术流传到了元代,有一位农学家叫王祯(1271~1368年,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写了详细的总结,题为"造活字印书法"于《农书》雕版印本的后面公布了。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见图2)。

图2 王桢发明的转轮排字盘

(《中国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著)

王祯发明的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王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不仅创制了木活字,而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发明了由"以人就字"改为"以字就人"的转轮排字盘,用于排放活字字模。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则转动字盘,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在格内。转轮排字盘的发明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见图3)。

图3 王桢发明的转轮排字法示意图

由于王祯木活字排版技术的诸多优点,在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当时任奉化知州的马称德也按照王祯的方法,"镂活字板至十万字",用这幅活字排印了《大学衍义》等书,仅《大学衍义》共四十三卷,二十册,其制作活字的数量和印书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王祯。可惜马称德所印的书和王祯所印的《旌德县志》都未能流传下来,但是元代的木活字印刷术很快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敦煌发现并盗走元代的维吾尔文木活字几百个,现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只有几个维文木活字(见图4)。

图4 现存的元代维文木活字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三)明代的木活字印刷

明代之后,木活字印刷逐渐发展起来。明代的木活字本较多,不论是藩府还是民间的书院、私人均曾用木活字版印书,遍及成都、南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等地,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印刷的黄希武编《古文会编》,嘉靖十六年(公元1536年)钱番编的《续古文会编》五卷,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1年)印刷的苏辙《栾城集》八十四卷,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辨惑篇》,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明代末年还出现了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

(四)清代的木活字印刷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清代初期的活字印本有顺治年间的《义门郑氏道山集》;康熙年间晋江施琅《靖海记》一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武水陈唐重订本宋陈师道《后山居士诗集》六卷、正集目录一卷、后山先生逸诗五卷、逸诗目录一卷等。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

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6年)开始,武英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经过三年的工作,共刻制了大、小两幅活字,共计25万多个,并试印了30余种书籍。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刷了《四库全书》及其它经典著作,几乎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历代的重要著作,其印刷图书的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印刷。由于乾隆皇帝为木活字版取了"聚珍版"的雅名,因此,这次印刷的书籍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见图5)。

图5 武英殿殿聚珍版木活字全貌及字体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对木活字印刷工艺的改革。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40年),武英殿出版印刷了一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记载了这次木活字印刷的情况,是我国古代印刷史上唯一的一本专门介绍印刷技术的书,是研究印刷史的十分宝贵的资料。这本书是由当时主持武英殿编印工作的金简组织编写、由乾隆皇帝亲自批准印刷的。在书的前面,有乾隆为该书写的序和诗,对木活字印刷给以很高的评价。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武英殿的木活字印刷作为一种规范推广到各地。该书的奏议部分涉及到有关《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情况,包括为什么要使用木活字排版而不用木雕版;应该刻制木活字的最低数量;刻制木活字及排版设备的成本、制造工艺;从刻字、排版到印刷等人力的配备等,这些问题都是其它史料中很少涉及到的。

从《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中还可看出,金简在木活字排版工艺方面作了很大改进:他实行明确的分工,按工序顺序作业,保持合理的生产进度,使存储一定数量的活字能满足不间断的循环生产;同时他还推行一种交叉作业法,更有利于活字的周转。从书中列出的"十日作业进度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英殿的生产能力:当时平均每日排版12块,印刷12块,十日可印刷120版,有拣字、摆版、校对、刻字、印刷等人员共约52人。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

金简还设计发明了存放木活字的新设备--字柜。字柜是存放活字的重要设备,相当于现代的字架。金简所设计的字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存,进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存,每柜有抽屉200个,每屉再分为八格,每格存大小两种活字若干个,每一柜可存放1600个字头(见图6)。

图6 金简设计的字柜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武英殿共设十二个字柜,按十二地支顺序排列,根据推算可存19,000多个字头。活字的存放顺序是按照《康熙字典》的检索方法,即按偏旁部首顺序和笔画顺序排列。为了查找方便,在每个抽屉外面,都贴上所存的字样。对于少数生僻字,则另设一小柜放于各柜之内。这是继王祯的转轮排字盘后又一新型的排字设备。所以金简是继王祯之后又一位对印刷技术作出贡献的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