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彻穆衮姓
释义

彻穆衮彻穆衮、渖谷、申佳、渖佳,读音作chè mù gǔn(ㄔㄜˋ ㄇㄨˋ ㄍㄨㄣˇ),满语为Cemgun Hala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海西女真山只昆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历程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彻穆衮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氏族,以姓为氏,后融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明、清之际,该氏族有回归女真族籍者,亦称沈谷氏、申佳氏、沈佳氏,满语为Cemgun Hala。

民族

蒙古族、满族彻穆衮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沈氏、彻氏、申氏、昆氏、车氏等。

郡望:

地理位置

建平县:约五千五百年前,境内开始了具有国定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夏、商、西周时期境内有戎族活动。春秋时期属山戎,后并入东胡。战国初期为东胡地。后燕国灭东胡,境内属右北平郡。西汉初期为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进出破左地,乌桓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境内属乌桓地。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挫乌桓之后,乌桓内迁,给鲜卑造成大发展的良机,境属鲜卑。三国时期鲜卑分成东西大部,境属东部鲜卑。西晋时期,东部鲜卑逐渐分化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势力,境内地属鲜卑宇文氏。东晋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权,史称“十六国”,境内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时,境内属营州建德、冀阳两郡的平刚、柳城县。北周时,北齐营州剌史高保宁未隆北周,境内仍为高保宁管辖。西北与契丹接壤。隋朝时期在旧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惟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龙山县改为柳城。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境内属辽西郡柳城县,西北境与契丹接壤。公元十九世纪末期,建平在热河省境内,据光绪朝《东华续录》记载,直到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基于当时平泉、建昌一带边远混乱,有紧急情况朝廷极难管理的状况,几任热河都统认为必须添官分治,以各种方式奏请朝延,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农历4月,热河都统锡良向朝廷申请建立建平县,终获批准,析平泉之东北境喀喇沁右翼旗旧牧地、建昌县之北境敖汉左、右、南三旗旧牧地,取建昌、平泉这首字置建平县,县址新邱,隶属朝阳府。辖建东、建西、建中、敖汉、敖东、蒙古六个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全县划分为十六个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6月,全县划为六个区,即一区建平、二区四家子、三区叶柏寿、四区黑水、五区菜园子、六区下洼。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3月,县境东北部五十个村划归新惠县,另从宁城县划出十五个村、平泉县划出四个村归建平县辖,划并后全县共有八个区。

历史遗留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建平县并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后迁至平庄(今属赤峰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6月,内蒙古地区解放,9月建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为九区,即王爷府、公爷府、茅沟七家、平庄、黑水、建平、朱碌科、叶柏寿、西桥(乃林)。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2月,将县内王爷府、公爷府、茅沟七家三个区划出,成立建西县。10月,又将平庄、西桥(乃林)两个区划出,成立建中县。老哈河以东的黑水、建平、叶柏寿、朱碌科四个区为建平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7月,成立叶柏寿县,将叶柏寿区划归叶柏寿县。9月,成立喀喇沁东旗政府,县内蒙古族集中地区成立四个苏木公所,即王子坟、喀喇沁、那立奈、黑水。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将辖波罗赤区划归朝阳县,甘招、半拉烧锅、羊角沟三个区划归喀喇沁左旗,其余四个区划归建平县。全县共有十三个区:一区建平、二区马场、三区哈拉道口、四区黑水、五区八家、六区奎德素、七区王子坟、八区沙海、九区叶柏寿、十区深井、十一区公营子、十二区朱碌科、十三区喀喇沁。1961年4月,公营子公社划归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喀喇沁:

喀喇沁旗(县)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进入夏王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两朝以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国。耶律·阿保机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耶琮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国灭辽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旗内石泉沟古战场讲述着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刹龙泉寺记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位姓张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从字西咸宁来到此地传播佛教,兴建寺庙。龙泉寺成为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三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石牌坊仍告诉人们,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朝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九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民国年间喀喇沁地区属热河省管辖,东北沦陷时期为伪热河省辖区,抗日战争结束后,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名人:

嫔妃

彻穆衮氏:(公元?~1787年),满族,女,亦称沈佳氏,内大臣永和之女;满洲镶黄旗北京人。著名清朝嘉庆逊嫔。

小妾

逊嫔,是清乾隆一朝内务府从一品大臣彻穆衮·永和之女,为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登基前之府邸格格(小妾)。

生皇五女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农历11月11日,彻穆衮氏生皇五女,早殇。

衮氏

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农历2月,彻穆衮氏于嘉亲王潜邸中病逝。

慧安和硕公主

十年后的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2月,嘉庆皇帝追封故格格彻穆衮氏为“逊嫔”,同时追封故皇五女为慧安和硕公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