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月棹孤丹·海淀 |
释义 | 作品慨况【作品名称】明月棹孤丹·海淀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纳兰性德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明月棹孤丹·海淀 一片亭亭空凝伫②,趁西风霓裳遍舞。白鸟惊飞,菰蒲③叶乱,断续浣纱人语。 丹碧驳残④秋夜雨,风吹去采菱越女。辘轳声断,昏鸦欲起,多少博山情绪⑤。 作品注释①海淀:指今北京西郊之海淀镇。吴长元《宸垣识略》云:“自怡园在海淀,大学士明珠别墅。”即纳兰家之别墅。后自怡园并入圆明园之一的长春园。 ②一片二句:谓水淀中一片亭亭玉立的荷叶荷花,西风吹来,田田摇曳,仿佛是美丽的少女跳着动人的霓裳羽衣舞。 ③菰蒲:指菰和蒲。水边生多年草本植物,地下茎白,地上茎直立,开紫红色小花。嫩茎即茭白,果实为菰米,一名“雕胡米”。 ④丹碧驳残:指荷花荷叶凋残了。亦可解作饰有丹青彩画之建筑物的彩色已剥蚀。 ⑤博山情绪:谓面对博山炉袅袅青烟而生起了几多烦恼。博山,博山炉,代指名贵之香炉。因其形似传说的海上的博山,故名。又一说,谓其形似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此而得名。 作品赏析上片写秋日海淀之景,下片写秋夜雨中之景。上片鲜活俏丽,下片凄迷索寞。上下片形成了对比。落句“多少博山情绪”,显露出阑珊的意绪。 作者简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公元1676年(康熙15年)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1685年(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仅31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