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闽南宗教社会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丛书名: 闽南文化丛书 平装: 259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211057269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闽南宗教社会》主要内容: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诸如乡族组织、帮派仁义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可以把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机地磨合和交错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闽南区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命力,从而使得闽南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区域能够在坚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所发扬,有所开拓。我们通过对于闽南二元结构文化结合体的研究,应该有助于对于中华文化演化史的宏观审视。

编辑推荐

《闽南宗教社会》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国家视野中的闽南宗族社会

第一章 闽南的开发与聚族的蔚起

第一节 泉州的开发和聚族而居

第二节 漳州的开发和聚族而居

第二章 祠堂:宗族组织的本质表征

第一节 祠堂宗族的开端

第二节 闽南祠堂面面观

第三章 族田:宗族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族田的设置

第二节 族田来源、项目和功用

第三节 族田的经营管理

第四章 族谱:宗族制度的史籍志书

第一节 族谱的回顾

第二节 族谱的类别

第三节 族谱的构成

第四节 族谱的编修

第五章 族学:宗族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族学的创办和目的

第二节 普及型和提高型教育

第六章 族政:宗族治理的礼法互济

第一节 宗族族政的角色分工与协调

一、角色分工

二、宗族领导层的协调

第二节 宗族的教化和司法

一、礼法并济

二、维护宗族司法权威

第七章 祖先崇拜:祭祖仪式与风水实践

第一节 宗族的祭祖仪式

一、家祭

二、墓祭

三、祠祭

四、杂祭

第二节 宗族与风水实践

第八章 神明崇拜:草根特质与乡族整合

第一节 宗族神明崇拜的草根特质

第二节 祖先崇拜对神明崇拜的渗入

第三节 神明崇拜对乡族的整合作用

第九章 族际关系:契合与斗争

第一节 宗族之间关系的契合

一、族际协调:乡族公约

二、地域共利对乡族的整合

第二节 宗族之间械斗及其起因

第三节 官府对械斗的处理和认识

第十章 闽南宗族形态在台湾的延续与变异

第一节 清代台湾的宗族发展类型

第二节 闽南宗族形态在台湾的延续与变异

后记

序言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诸如乡族组织、帮派仁义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可以把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机地磨合和交错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闽南区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命力,从而使得闽南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区域能够在坚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所发扬,有所开拓。我们通过对于闽南二元结构文化结合体的研究,应该有助于对于中华文化演化史的宏观审视。

三、闽南文化是一种辐射型的区域文化。从地理概念上说,所谓闽南区域,指的是现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厦门、漳州所属的各个县市。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的区域。由于面临大海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特征,使得闽南文化在长期的传承演变历程中,不断地向东南的海洋地带传播。不用说祖国大陆的浙江温州沿海、广东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祖国的宝岛台湾,深深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是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闽南文化的影响所及,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因此,闽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时又是带有一定的世界性的。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之下,研究闽南文化尤其显得深具意。

后记

在传统社会里,宗族作为基层的社会组织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基于文化传布的规律,华夏边缘的闽南汇集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闽南宗族社会留下丰富的遗存,成为影响着当今和未来的文化遗产。并且,这些遗产还融入当代社会而焕发出生机。闽南宗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有如常青藤的社会脉络,紧紧地维系着海峡两岸。越过如衣带之水,我们联袂主编《闽南文化丛书》这本分册——《闽南宗族社会》,唱和着高山流水的闽南情。

文摘

第一节 祠堂宗族的开端

血缘性的聚族而居,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然而,如果同一宗姓只是聚族而居而缺乏组织化和制度化,这种“宗族”实际上只是氏族或者叫继嗣群体、姓氏群体。以祠堂为主导,以族田、谱牒为辅助,成为明后期及此后组织化和制度化宗族的立基之本。因而,本书在绪论中将明代后期开始逐渐普及的新型宗族,称为祠堂宗族。建祠祭始祖,是祠堂宗族的开端。

祠堂文化是渊源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宋代司马光对于祠堂的历史变迁做了这样的概述:“先王之制,白天子至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魏晋以降,渐复庙制。其后遂著于今,以官品为所祀世数之差。……唐世贵臣皆有庙,及五代荡析……庙制遂绝。”③从商代,特别是周代开始,即有宗庙之祀,但那是天子、王侯和士大夫的特权。所祀之祖,天子七代,王侯五代,士大夫仅三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