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妙奇香 |
释义 | 妙奇香酒家位于中山四路309号,其前身为妙奇香饭店,创办于清光绪五年(1879),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创始人袁迪出身于贫苦之家,自幼勤劳节俭,后以多年做工而稍有积蓄,与人合股开办妙奇香饭店。饭店开办初期,因受资金限制,经营规模较小,饭菜种类有限,主要以牛肉制品和经济实惠的小菜招徕顾客。因经营有方,特色显著,妙奇香生意日趋兴盛,规模不断扩大,声誉日隆,影响渐及省港澳。民国12年(1923),袁迪出资购买了饭店旁边三家的房屋并扩建二楼,使营业面积大增,招牌也改为“妙奇香利记”,仍以经济实惠的小炒小卖为主要经营项目。因业务发展迅速,先后在广州市内增设“妙奇香”、“新奇奇”、“亦奇奇”等分店。分店的经营宗旨与总店相同,食客多为劳苦大众。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广州后,经济极度萧条。袁迪因妙奇香生意惨淡而忧郁成疾,病故于香港。袁迪的长子和次子勉强经营了几年,但一直入不敷出,只好关门停业。其他分店也因生意不景气而常常亏本,相继歇业。民国33年(1944),袁迪的儿子将妙奇香让与郑浚荣。郑经营了一年的河粉生意,第二年才开始恢复妙奇香饭店,直到建国后实行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妙奇香饭店扩大经营规模,增设三楼,营业面积扩大一倍,有座位700多个,成为颇具规模的中型饭店。至70年代初,妙奇香已晋身东山区知名饭店之列。该店一直坚持薄利多销、丰俭由人、面向大众的经营传统,并不断推出名菜美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妙奇香经营特色突出。其创始人袁迪意识到办饭店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他看到广州各大酒家认为牛肉难登大雅之堂,故很少有人用牛肉作原料,就反其道而行之,专以牛肉制品作招牌菜。妙奇香的挂炉牛肉、西湖牛肉羹、蚝油牛肉等家常菜均制作考究,风味独特。如炒牛肉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斤牛肉切成约90块的薄片,加调料进行调拌,然后下锅用猛火炒,其特点是口味醇正,爽滑可口。饮誉全市的名菜“奇香豆豉鸡”制作更加精细讲究,具体方法是:选用上好的清远鸡项(子鸡),优质阳江圆粒豆豉,配上用滚油爆香的葱泥,加上少量陈皮粒、红姜粒、辣椒粒,然后用明火炮制而成。这道菜香味浓郁、够火候,备受顾客喜爱,成为冬季畅销菜。1956年,奇香豆豉鸡参加广州市首届名菜美点展览会,并被收入《名菜大全》一书。妙奇香一直面向大众,经营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的饭菜,主要有现炒现卖的小炒菜、火腿饭、腊鸭饭、双肠饭等,还设有价格低廉的套餐,每份套餐包括一碟鸡、一碗斋汤、二碗饭,足够一人食用。 二三十年代妙奇香邻近文明路、文德路文化街,附近有许多专售古玩字画、古籍的商店,与当时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也相距不远。因此,妙奇香曾吸引了不少经营古玩的商人和文人墨客。抗战后期也曾有不少律师及其他到法院办事的人士光临。毛泽东、柳亚子、鲁迅、许广平等均曾到此吃饭饮茶。1926年,毛泽东同志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经常身着蓝布长衫,脚穿圆头布鞋到文德路看书,看完书后常顺路到妙奇香饮茶吃饭。据说毛泽东与柳亚子的交往即始于妙奇香。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的七律诗,其中有一句“饮茶粤海未能忘”,就是追忆在妙奇香饭店与柳亚子品茶相会的往事。1927年,鲁迅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也曾偕夫人许广平光顾妙奇香饭店。他们二人对该店制作的豆鼓蒸土鲮鱼情有独钟,许广平曾在日记中专记此事。曾有一位江西人到妙奇香吃饭,饭后题对联一副,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妙奇香的店主认为此联既富哲理又有生活情趣,便请人装裱后挂在店中,为该店增色不少。“文化大革命”时期,该对联被作为“四旧”毁掉。 1978年后,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几年间,广州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宾馆酒店。这些新建酒店设施先进,实力雄厚,装饰讲究。相比之下,妙奇香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业务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东山区饮食服务公司决定先行一步,向社会公开招标,聘请能人并吸收社会资金经营这间百年老字号。最后,饮食业经验丰富的曾广高和他的两位朋友中标,共同承包了妙奇香。他们共同筹资100万元人民币,对妙奇香重新进行装修,更新设施,安装空调,将原有的700多个座位改建成400多个,在三楼增设了厢房,并改名“妙奇香酒家”。除继续坚持传统经营特色和宗旨外,在经营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不断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将经营效益与职工收入相联系,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此外,还增设了下午茶和夜茶,将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2点半,逐步适应了广州人的消费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时期,妙奇香一直高朋满座,营业额不断上升。1998年,妙奇香酒家被云香酒楼股份公司接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