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老表 |
释义 | 苗老表商标“苗老表”是湖南省凤凰县天源食品厂旗下的商标之一,是以个人名义注册的商标。商标标识为:核定使用商 品(第29类)商标证号为:第7553424号,有效期为2010年11月14日至2020年11月13日。“苗老表”商标目前的产品有:凤凰休闲腊肉、休闲腊鱼、休闲腊鸡、休闲腊鸭、血粑鸭、血粑、腊肉丁、等一系列具有苗族风韵的特色食品。 商标广告语“苗老表”的广告语: 尝尝苗老表,味道相当好! 产品定位“苗老表”产品定位:凤凰县苗族特色休闲腊味 品牌使命质量主导,思维创新。做道德产品,为国人提供安全食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 品牌目标2020年成为湖南省知名休闲食品品牌 品牌价值观以工厂为中心,以客户为善友,以数据为依据,以服务为根本,戒骄戒躁,实事求实,言行必果,精益求精 品牌精神天道酬勤,饮水思源。不畏失败,信念坚定。 待客之道待客如善友,诚信如九鼎,服务如长辈,关心如子女。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赢利。 品牌的来源“苗老表”的创使,是以苗族的饮食习惯为创使理念。经过深加工,把苗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饮食习惯相结合,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苗族传统工艺和现代饮食倾向的特色休闲食品。 苗族简介苗族 ,(越南文:Mèo;泰语:แม้ว / ม้ง;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的银装。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是一个经历5000多年沧桑的民族,从蚩尤部落时期的“九黎”联盟到现今的苗族,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经过五次大迁徙,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可谓独树一帜。苗族的历法、(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语言、音乐、服饰、饮食、节日、宗教习俗等等,都有着自己很特别的地方,但这些习俗又根据所处地方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湘西地区的苗族和川黔滇地区的苗族在语言和服饰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饮食习惯苗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但也有少部分面食,比如:麦子面、饺子、灯盏窝、(即油香粑粑)元斋(凤凰土话,用面粉做的一种食物)等。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也有打猎所得一些野味肉食,比如:野兔、山鸡等。有时可能守猎到野猪。(苗族人多数人家有自制的火枪,由于近些年来禁猎比较严格,所以,火枪基本上都封枪了。) 苗族人民对肉食的吃法别具一格.。一种是腌成酸味,包括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在湘西凤凰人称作为“配”(跟据当地人的发音)。在有些地方的苗族还有如此说法:一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打捞窜:意为脚软、站不稳)。另一种吃法是熏成腊味的。同样鸡、鸭、鱼、肉都有熏成腊味的。所谓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苗族人民每到腊月十五左右,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鸡准备过年,然而,年猪都是喂养一年的猪,少说也有两百来斤,就腊月、正月哪里吃得完,所以,一部分留着过年吃,另一大部分则制成腊肉。几千年来的苗族文化,成就了苗族人特有的制作腊肉的方法。几十种腌制料全部来自大山深处,经过晒干后,碾成粉配上盐,均匀的涂抹到鲜肉上(肉切成3-4个手指宽,大约6-8斤重)进行腌制,为了让腌制料和盐能很好的渗入到肉里面,腌制方法也很有讲究(这里不细作诠译)。苗族主要分部是在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正是这种地理位置成就了苗家腊肉的特有味道。(云贵高原和川中丘陵交界处,风高气爽,特别是在腊月,空气湿度和温度相当低,再加上又风大,所以腊肉能保证在低温下熏干。)在很多地区(湘西凤凰为主),苗族人的主要燃料是野草和柴,入冬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囤积大量的柴草以备过冬之用。做饭、烤火都是用这些燃料,所以,如果你在腊月和正月到苗族人家里去做客,你都可以在他们的灶门上、烤火坑上发现,上面挂了很多的腊肉。苗族人非常好客,腊肉就是招待客人的主菜。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腊肉、血灌汤、糍粑、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老表的含义“老表”的词语解释【拼音】:lǎo biǎo 【注音】:ㄌㄠˇ ㄅㄧㄠˇ 老表 lǎobiǎo (a) [cousin]∶表兄弟 (b) [brother]〈方〉∶又作“老表”。江西省方言。意思同“老乡”近似,含有亲切意味 (1).传说 燕昭王 墓前有一斑狐,化为书生,欲诣 张华 。过问墓前华表。华表曰:“ 张公 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可返。非但丧子千年之质,亦当深误老表。”后张华果伐华表木,烧之以照狐。老表,乃华表之自称。事见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2).表兄弟的俗称。 (3).亦作“ 老表”。方言。年龄相近的成年男子间的客气称呼。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 季交恕 跟着另一位带路的,且走且问道:‘老表,还有多深多长啦?’” 肖克 《永铭在心的亲切教导》:“许多老表和部队同志说:‘诱敌深入的战法,真好,真好!’” “苗老表”的由来老表一词,根据场合和语境的不同。江西人对同省老乡的称呼,带有一定的亲昵性。苗族、回族所说老表源于族内通婚甚至旁系表亲间缔结的传统。湖南称苗族男性为“老表”和湖南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源一: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苗族通婚频繁,自然而然的表兄弟是汉族或苗族都很正常,所以称苗族男子为“老表”。 来源二:中华各民族大团结,汉族对各别族视为兄弟族,固而苗族既为兄弟族,苗族男子为兄弟、表兄弟,便有“老表”一词的尊称。 来源三:邹华亨先生的《湖南家谱简》陈述道:“元末明初的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民谣便传出‘江西填湖广’的说法。现在,湖南人一讲江西人,多称江西老表,笔者茫然不知何意,鉴于湖南人的祖先多来自江西的历史渊源,姑妄释之:表,有表亲之意,指父亲姊妹和母亲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称表亲;老,祖宗之谓也。‘老表’即祖宗的表亲,‘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两省人的祖宗存在表亲关系,是湖南人对江西人的一种昵称。”毛泽东称江西人为“老表”, 陈毅称江西刘俊秀为“老表”。湖南人见人称老表已是一种习惯,湘西人称苗族兄弟为“老表”也绝非偶然。 来源四:苗族人喜欢自诩“老表”,在不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下,以“老表”相称表达对对方的亲热和尊重。也正因此,苗族人对表亲自然而然地怀着一种潜意识的眷恋情感。 如上所述,“苗老表”意思为:苗家兄弟。但对其称呼时,忌称“苗老表”应直截称“老表”。因为,在苗族人认为,称“老表”意为亲昵尊重,称“苗老表”就带有族类区别的另类含义。“苗老表”商标为本意:即苗族兄弟。 湘西凤凰人,都有如此之说:龙、麻、吴、石、廖这几个姓氏都是苗族,(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大杂居,此说法也有例外,但凤凰县90%以上都是如此)按排序,越排到后面的姓氏苗族血统越纯正。“苗老表”商标的创始人为廖姓,此商标创立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几千年来的苗族饮食文化不被历史潮流所淹灭。支持特色,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