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泌阳县象河关清真寺 |
释义 | 清真寺简介象河关清真寺,坐落在泌阳县象河关象河关街北头,坊上有回民1200人,主要分布在象河街的六个村民组,回民主要姓氏有:付 马 王 李 刁等姓氏。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回民定居象河关始于唐代。据《泌阳县志》记载:公元693年,从长安东来贸易的“胡商”因逃兵祸而流落泌阳县境,后屯居于象河关。明清时期,随着回族商业贸易的发展,有付 马 王 李等姓氏回民先后迁居象河关进行贸易。 据传清真寺始建于唐朝时期,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重建后的清真寺系古典宫殿式,建筑古色古香,萧穆壮观.清宣统三年(1亡。1924年3月,在阿訇李殿华和社首王书堂 张天理 王凤禄 马龙图 王凤909年)象河回民在寺中礼拜,被地方豪绅认为“夜聚明散”,是准备造反,报官府派兵将清真寺焚烧一空,寺内文物荡然无存,阿訇陈明奇遭难身鸣 李九经 付清荣 李顺 付金生 付百成 张天禄 赵凤洲 王书政 李朝经等人的带领下重修清真寺。众回民虽家境拮据,但不避艰辛,先后建起了礼拜殿 南北讲堂及大门共二十间。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各地回民同胞也不甘落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纷纷开办了新式学堂。象河关伊斯兰小学堂就是由回族同胞在这一时期创办的。该学堂初办时仅招收两班,四个级别的复式教学,课程除普通汉文知识外,另增有回教常识 武术等。民国后期,学堂更名为民众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象河关完小合并。十年浩劫中。清真寺被占用,回族同胞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三种全会后,清真寺恢复开放。1999年2月,经象河关广大回族同胞共同集资,重建阿拉伯式礼拜殿一座,大殿建筑面积达323平方米,耗资12万元。现寺占地面积1968平方米,有平房建筑二十六间,瓦房十一间。 清真寺阿訇该寺的主要任教阿訇有:李殿华 张清林 马富国 李书祥 张少臣 李德运 李彦清 李世杰 宛俊章 陈国华 白应坤 赵天祥 李金凯 王敬祥 陈玉让 马洪龙 龚红岩 许宝亮 海东瀛 马林阁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