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 |
释义 | 人物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 Miron Constantinescu(1917年12月13日——1974年7月18日) 前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罗马尼亚社会和政治科学院院长、罗马尼亚共产党“斯特凡·乔治乌”学院院长。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社会学家。 参加革命1917年12月13日生于比萨拉比亚的基希讷乌(一说为敖德萨),据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称,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是罗马尼亚著名地质学家、布加勒斯特东南欧研究所创始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格奥尔基·蒙特亚努-穆尔戈奇(1872——1925)的私生子。 1935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主义青年联盟(UTC),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和哲学系,成为著名社会学家德米特里·古斯蒂的学生之一,获学士学位。 1935年,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格雷戈里·普雷奥蒂萨亚、格奥尔基·勒杜列斯库、康斯坦察·克雷琼等进步学生领袖创建反法西斯同一阵线组织“民主学生联盟”。1936年共产主义青年联盟被解散后,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工人党),继续开展政治活动。1938年国王卡罗尔二世下令取缔全国所有政党、工会及群众团体,建立单一御用政治组织“民族复兴阵线”。亲德的法西斯组织“铁卫队”趁机公开活动,图谋建立德国、意大利模式的法西斯专政统治,遭到罗马尼亚国内各阶层(国王、资产阶级、共产党人)的一致反对。根据罗共中央的指示,康斯坦丁内斯库受命重建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在当时,他是罗共高层的少数知识分子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的扬·安东内斯库政权与纳粹德国缔结同盟,并参加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康斯坦丁内斯库以涉嫌“充当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代理人”的罪名被逮捕入狱,先后被关押在特尔古日乌集中营和卢戈日监狱。和普雷奥蒂萨亚一样,康斯坦丁内斯库在政治上原本倾向帕特勒什卡努的“国内派”,但在关押期间,通过与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埃米尔·波德纳拉希等“监狱派”接触,转而支持他们反对并废黜总书记斯特凡·福里什。 少年得志1944年“八·二三”武装起义后,任罗马尼亚共产党党报《火花报》主编。1945年10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7年发表社论,对民主联合政府中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自由党成员进行攻击和揭露,同时批评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两党合并后的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时年仅31岁,是最年轻的政治局成员。1948年4月15日——1949年4月23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矿业和石油部长。1949年4月23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52年5月27日——1954年4月20日任工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1954年4月21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7年3月19日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56年11月24日——1957年3月19日兼任教育部长。1955年12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二大(罗共七大)当选为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安娜·波克尔的“莫斯科局”和乔治乌-德治的“监狱派”之间爆发冲突后,康斯坦丁内斯库保持低调,游离于两派之间,直到乔治乌-德治占据上风,他才打破沉默。1952年2月,他率先指责瓦西列·卢卡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和“严重偏离社会主义路线”,“反对工人阶级专政”,“破坏国民经济发展”。同年在工人党中央五月全会上,参与了对“莫斯科局”三驾马车的集体攻击。 1956年2月作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对尼基塔·赫鲁晓夫所作的《反对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和非斯大林化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就这一问题和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帕尔米罗·陶里亚蒂进行探讨。1956年匈牙利事件期间,他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卢戈日地区,严密控制当地的匈牙利族人。 反对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谴责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罪行”,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认为这是削除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权力的大好时机。1956年3—4月,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联合亲苏的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向乔治乌-德治发难,康斯坦丁内斯库指出赫鲁晓夫和乔治乌-德治之间日益敌对的关系,最终决定在公开场合揭露和批判乔治乌-德治,将其与斯大林挂钩,图谋废黜乔治乌-德治(幕后可能有赫鲁晓夫撑腰),结果只有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支持他们,由此可见乔治乌-德治的强势地位并拥有众多支持者。 1957年6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康斯坦丁内斯库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60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三大(罗共八大)后未能进入中央委员会。1961年11——12月中央全会对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宗派集团”进行了谴责和批判。 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在政治上被边缘化后,先后任布加勒斯特教育学院讲师、罗马尼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布加勒斯特“尼古拉·约尔加”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和社会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并参与了罗马尼亚“亨利·H·斯塔尔”图书馆的历史研究项目。 平反和复出1965年3月,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逝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上台,随之掀起一波平反冤假错案的浪潮。1968年4月,康斯坦丁内斯库恢复党内生活,在政治上复出,被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1969年8月19日——1970年11月25日任教育部长。1969年10月罗共十大当选为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70——1972年任罗马尼亚社会和政治科学院院长、罗共中央“斯特凡·乔治乌”学院院长(罗共中央高级党校)。1972——1974年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1月21日——1974年7月18日任中央书记。1974年3月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国民议会主席。 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复出得益于齐奥塞斯库,因此他不得不违心地让齐奥塞斯库分享他在1938年重建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的历史功绩和荣誉,而实际上,康斯坦丁内斯库才是此项任务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1974年7月18日病逝于布加勒斯特,终年57岁。 著作《完整统一的罗马尼亚民族国家。特兰西瓦尼亚联盟与旧的罗马尼亚》合著,布加勒斯特,1968年; 《融入社会的年轻人:社会学研究的今天》合著,布加勒斯特,1969年; 《监狱的故事》(当代和自传体笔记),合著,布加勒斯特,1972年; 《罗马尼亚通史简编(上、中、下)》合著,1974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