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弥陀殿 |
释义 | 概述弥陀殿,供奉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建兴四年(316),石勒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于绵山作战,战中死伤无数,尸横遍野。石勒痛惜士兵,设坛超度,只见天空中有西方三圣踏祥云而来,荒野中众魂魄随佛光飘摇化生而去。建平三年(332),石勒称帝五年后,于绵山敕建弥陀殿,唐又重建,后历代又有修缮。 相关知识大庄严殿西单胁侍殿,以巴西白玉精雕的阿弥陀如来端坐于中央。通身洁白无瑕,光明彻照,端正无比,衣纹上雕有九品莲花,手结弥陀定印,捧持金莲,散发着无量慈心悲愿,摄受人心。 阿弥陀佛成道之因缘,据《无量寿经》记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出家后,请示如来十方诸佛庄严净土之行门,佛就为他宣说两百一十亿的佛国净行,并令其亲见各国佛土的庄严相好。 法藏比丘心生希有,虔诚修习诸佛国净行,经过五劫的时间,并于佛前大众中广发四十八深弘誓愿,以求度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历经多劫的修习,行愿深广无有疲厌,终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佛号阿弥陀,其国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位于弥陀殿,巴西白玉所雕成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宝莲,台下雕绘出《阿弥陀经》所描述之意境,在佛教艺术中,凡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专门描绘经文其中一段或全部所说的内容,将经典文字用图画的手法表现,称之为“经变图”。 正中央的图在正中央的图中表达两种含义 其一、弥陀如来及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端坐莲台,在极乐净土莲池海会之中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宏大悲愿。如《弥陀经》所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其二、又如《弥陀经》云:“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如是等恒何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左边的图相在左边的图相中,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众生。此图表达出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佛菩萨的接引,而往生至净土佛国。如《弥陀经》所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右边的图相右边的图相有许多莲花,如《弥陀经》所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何谓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观无量寿经》云:“第一、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 或依净土五经所言:《观无量寿经》提到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意味着行者临命终之际,圣众即持莲台来迎,行者乘此莲台到净土,到已花开,身相具足,闻佛说法,契悟无生,如经所说:“花开见佛悟无生”。 后侧的图相后侧的图相则描绘极乐净土种种庄严施设等,如《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莲台下四帧《弥陀经》图相,叙说阿弥陀佛的净土功德庄严,普劝众生皆能念佛往生。同时,在虔敬礼拜阿弥陀佛的当下,亦皈命礼敬了一部《阿弥陀经》。在瞻仰弥陀如来之时,更让所有大众,能随时忆念阿弥陀佛的胜行,祈使自己亦能悲心具足、智慧泉涌、一切愿成。 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传扬甚广,“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写照。在宁静的弥陀殿中,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顶礼祈愿大众皆能净业成就,一切吉祥、人间和平、宛若亲至极乐净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