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潮汕四市
释义

汕头市概况

地理位置: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全境位于东经116°14′40″至117°19′35″和北纬23°02′33″至23°38′50″之间,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

面积人口: 汕头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484.64万人。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六个区和南澳县。

气候状况: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潮汕文化:

汕头有悠久文化传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浓郁。独具韵味的地方戏曲——潮剧和古朴典雅的潮州音乐,成为乡情乡谊的重要载体,牵动着海内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驰名于世的潮州菜、潮州小食香飘四海令人回味;被尊为“中国茶道”的潮汕功夫茶更是蜚声四海;巧夺天工的潮汕陶瓷、抽纱、潮绣、金漆木雕等工艺美术品远销世界各地。

历史沿革:

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

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对外开市。1919 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

1930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试办经济网站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1991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地理人文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东南濒南海,西邻揭阳,素有“华南要冲,岭东门户”之美称,是我国南方美丽的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网站特区之一,也是全国著名侨乡。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汕头辖下的潮阳市撤市,设立两个区,即基本以练江为界设立潮阳区、潮南区;汕头辖下的澄海市撤市设区;汕头原辖下的五个区合并为三个区,即达濠区、河浦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区、金园区合并为金平区,原归属澄海的两个镇划归龙湖区,成立新的龙湖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汕头市区的面积由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00多平方公里,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县继续保留县的设置。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大特点: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远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移民口岸之一。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三是“百载商埠”,对外经济活跃。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全市人口密度为218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尔。人文荟萃,向有重教兴学传统,宋时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汕头的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传统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海内外。

统计数据:

汕头市2005年生产总值650.8亿元,增长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4亿元,增长19.4%。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1289.4亿元,增长14.2%。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93亿元。澄海区被省确定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2%。交通运输稳步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0.1%和29.1%。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4.1%,房地产业保持适度增长。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49.6亿美元,增长18.7%,其中出口总额31.8亿美元,增长2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亿美元,增长3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5.8亿元,增长18%。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成以上。首届潮商大会成功举办,大型经贸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8亿元,增长17%。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4.8%,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克服石油、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4亿元,增长11.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3%,提高6.2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不断推进。完成农业总产值85.4亿元,增长2.7%。粮食播种面积108.5万亩,产量50.8万吨,完成粮食工作考评任务。全市农业渔业龙头企业带动17.7万户农民增加收入1.9亿元。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引进推广46个农作物新品种。新修订26项农业渔业地方标准,新增10个农业渔业标准化示范区。白沙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潮州市概况

历史沿革

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

此后,这里一直是历代州、路、府以至民国的专署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网站、文化中心。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

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市容市貌

潮州自隋朝设置州郡建制,州治一直在海阳县城(潮州府城),宋代所建的潮州城,西界西湖山,北倚金城山,东有韩山之胜,韩江穿流其间,形成三山一水护城郭的雄伟景观。经历代修建,潮州城基本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美风貌。

1986年,潮州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市委市政府贯彻“建设新城区,保护古城区”的方针,制订和实施《潮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潮州市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后,城市规划面积从原来的60平方公里,扩大至168平方公里。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新城区高楼大厦林立,党政机关、金融、邮电、工商企业、文化教育等单位,陆续建于新城区,逐步完成政治经济网站文化中心的转移;配套齐备的住宅小区巍然郁起,为居民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城市建成区已由升格前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31.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做好名城保护工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和许驸马府进行保护和修复,整修了古城墙、古塔、古祠、古民居等一批名胜景点,新建了泰佛殿、慧如公园、饶宗颐学术馆、凤凰洲公园、滨江长廊、开元寺大悲殿,扩建了开元广场,整修了韩文公祠,使历史文化名城更添秀色。同时,大力加强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卫生、绿化、灯饰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容市貌更加秀丽美观。

潮州风貌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7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728处文物点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构成潮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潮州自然风光秀美。古城区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古城而过,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为粤东最高峰,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盖面积一亩多、年龄600多岁的宋茶树王,山顶有面积60多亩的古火山口凤凰天池,俗称"四脚鱼"的珍稀动物蝾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丰富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态各异,形似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的古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有栖息数万只黄嘴白鹭“白鹭天堂”,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海上牧场”,碧水蓝天的金狮湾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潮州旅游设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国际社4家(出国组团社2家)、国内社13家,经国家考核合格的专职导游员近200人,潮菜厨师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间。境内有汕汾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广梅汕铁路通过,市内旅游车、出租车、三轮车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务,交通方便快捷。网球网、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娱乐健身场所应有尽有,满足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

统计数据

2005年潮州市GDP增长12%。潮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各项主要指标增势良好。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1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11564元,按目前美元汇率折算,人均GDP为1433美元,比上年增加212美元。“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实现预期目标。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19.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9位。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20.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6亿元,增长11.6%。

特色工业发展较快,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七大支柱行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21.3%,所占比重为6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10.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3.6亿元,增长22.3%。

固定资产投资近百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占六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6亿元,增长27.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91.54亿元,增长26.4%。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建设投资61.48亿元,增长45.7%,所占比重63%。工业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54.7%。

对外贸易保持活跃,引资工作稳步进行。2005年,潮州市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提高,海关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增长25.6%。对各主要市场出口形势良好,其中,对欧盟出口已超越香港成为该市出口第一大市场,全年出口额为3亿美元,增长61.4%,所占比重为20%。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2个,比去年增加4个。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0.6亿美元,增长2.8%。

市场购销两旺,居民消费增幅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2.7%。汽车、商品房等大宗消费增长较快,全年新注册入户的汽车8103辆,增长20.9%。旅游市场保持活跃,全市旅游收入23.8亿元,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99元,增长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1元,增长2.23%。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县区财税均衡发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增长21.3%。县区财政收入全面增长,枫溪区、潮安县增长近三成。全市各项税收总额22.2亿元,增长24.6%。

金融存款继续增长,银行信贷投放滞后。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为329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7.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41.7%,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61.4%。

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食品类、能源类价格的持续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377元,增长13.5%。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6元,增长7.13%。农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增长3.3%。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8253个;国有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48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58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8%,就业形势保持相对稳定。

揭阳市概况

历史沿革和文化: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网站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10月19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高士吴复古、明朝尚书翁万达、满清状元林德庸、直隶总督郑大进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决策会议在流沙召开,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驱到过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南山八年游击战争,留下令人缅怀的史绩。

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境内居民主要是潮、客两众,民俗独特,民情奇趣,形成了浓郁而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揭阳菜属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极具岭南文化特色,刀工精巧,焖、炖、煎、炊、炒、清、淋、焗齐备;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色、香、昧、美俱全。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民间艺术方面,则有石雕、木雕、剪纸、嵌瓷、潮剧、英歌舞、潮乐和舞狮最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揭阳倚山濒海,山川毓秀,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旅游景点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阳学宫、双峰寺、黄歧山风景区、桂竹园风景区;惠来金海湾植物园、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楼、百花峰、铭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游度假区、霖田祖庙、广德庵;普宁培丰宝塔、马嘶岩等。

揭阳地理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5°36ˊ至116°37ˊ39",北纬22°53ˊ至23°46ˊ27"。北靠兴梅,南濒南海,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

揭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素称“鱼米之乡”。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积(包括水田旱地)9.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8%。

揭阳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 21.4 C,平均降水量 1723毫米。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揭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河流总长1097.5公里,年均径流量62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4.87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16.22万千瓦,约占理论蕴藏量的36.2%。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锡、钨、铜、铁、金和甲长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全市现有森林蓄积量32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6.9%。植物种类113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20多种,如乌相、桧树等。珍稀动物15种,如巨晰(五爪金龙)、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

行政区划

揭阳市现辖榕城区和揭东、惠来、揭西3县,代管普宁市(县级)。并设立东山区管理委员会、揭阳经济网站开发试验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和大南山华侨管理区,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全市基层设置71个镇、10个乡、16个街道办事处,15个农场。

人口和民族

揭阳市是广东省人口较多且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568. 8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5.5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的回、满、苗、壮、黎、傣、京等少数民族。

揭阳是全国著名侨乡,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多万人。

统计数据

揭阳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值13.9亿美元。揭阳市外经贸实现持续、健康、平稳发展,进出口贸易总值1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出口11.32亿美元,增长19.42%;进口2.6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6宗,增长77%;合同利用外资18308万美元,增长39%,完成全年任务116%;实际利用外资6728万美元。

2006年该市外经贸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15%,其中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1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11531万美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