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国互联网战略
释义

美国互联网战略(U.S. Internet strategy;American Internet strategy )。

美国互联网战略是指美国从国家战略全局上谋划网络的正常运行并确保国家和社会生活安全与稳定的、于2003年2月14日正式将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而公布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简析

网络安全是指为保护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安全通信以及对网络攻击所采取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受网络的影响日益增强,给国家安全也带来了新的威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国家,他们凭借信息高速公路开始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其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引领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在世界网络运用方面独领风骚。

网络安全事关全局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美国是当今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拥有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世界上一流超级跨国公司,而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美国经济得以繁荣和可持续增长的基石,一旦网络信息系统受到破坏,美国的经济将受到重创。

目前,美国社会的运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加重,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各种业务处理基本实现网络化,美国的整个社会运转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换言之,网络危机将可能导致美国整个社会陷于瘫痪。2005年8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发生的大范围停电事故并引发了电网日常运作的崩溃,社会运转迅速陷于停顿,其中7个主要机场和9个核反应堆被迫关闭,5000多万的居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位于纽约的世界银行总部也因网络中断而暂停工作,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见一斑。

网络系统成为攻击重点。网络攻击不受国界、武器和人员的限制,如何防范网络攻击已成为美国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战略问题。比如,其国防部网站是美国的重要核心网站,他的被攻击次数不断增长已使美国政府忧心忡忡。9·11事件发生后,一些恐怖分子利用网络之便向美国计算机网络频频发动攻击,特别对那些要害部门的网络进行破坏,从而危害美国及其盟友国家民众的安全,“网络恐怖主义”浮出水面。

网络安全成为信息技术的薄弱环节。虽然各种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断升级,但各种病毒还是不断入侵,网络安全方面的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网络安全始终受到严重威胁。

顶层设计备受重视

美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着手解决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年来,其重大步骤主要有:保证要害部门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制定网络安全战略;加强国家安全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强化网络安全研究及政府协调与监管;实施网络安全演习等。据悉,2005年5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弗吉尼亚州举行了为期3天、代号为“沉默地平线”的计算机网络反恐演习。演习中,中央情报局模拟了一次类似9·11恐怖袭击规模的互联网电子攻击,以检测近年来在实施网络安全战略中所具有的防御能力。据悉,通过演习美国政府认识到,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出现“网络9·11事件”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为了国家安全,美国在网络安全上根本不敢掉以轻心。

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由于网络的运行越来越复杂,众多人为和网络自身因素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安全问题远未真正解决。所以,美国的网络建设与发展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网络攻击变化叵测。伴随网络的出现,一种新型的战争样式——网络战诞生。网络战不同一般的战争,它虽然看不见硝烟与战火,但却能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虽然没有千军万马厮杀的场面,但进攻与防御的作战依然十分激烈。

网络战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不对称性。这种攻击成本低廉,袭击者也不必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却可以造成军事、经济和社会的瘫痪与混乱。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战更是智慧战。网络系统易攻难守。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从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到布什时代的网络反恐,再到奥巴马时代的创建网络司令部,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预防到网络威慑”的演化过程。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防部正在采取措施加强美军网络战备战能力,其中一项措施是创建网络战司令部。网络战司令部将对目前分散在美国各军种中的网络战指挥机构进行整合。成立网络战司令部实际上是承认美国已拥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战武器。

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安全战略主题是基础设施保护,重点在于“全面防御”;布什时代的网络安全战略主题是网络反恐,重点在于“攻防结合”;奥巴马时代的网络安全战略已显现出“攻击为主,网络威慑”的主题。

从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到布什时代的网络反恐,再到奥巴马时代的创建网络司令部,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预防到网络威慑”的演化过程。

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基础

1 第四空间的战略意义。

网络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的第四空间,第四空间将直接对现实空间起到制约作用,其战略地位远在领土、领海和领空之上。

美国已为实行信息霸权做了准备:意欲继续完全控制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根服务器;正在全球推行基于EPC(产品电子码)标准的全球物联网体系;进行信息领域企业的重组,巩固信息领域的垄断地位;不断制定各类标准,掌握信息领域的话语权;通过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技术冲击TD-SCDMA(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除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还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民众的心理和意志影响重大。

2 实体经济的命脉和神经网络。

随着计算机网络逐渐渗入金融、商贸、交通、通信、军事等各个领域,网络也成为一国赖以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网络一旦出现漏洞,事关国计民生的许多重要系统都将陷入瘫痪状态,国家安全也将受到威胁。美国当然想全面控制全球的“神经网络”了。

3 网络攻击损失重大。

美国的整个社会运转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危机可能导致美国整个社会陷于瘫痪。2005年6月,美国最大信用卡公司之一的万事达公司众多用户的银行资料被黑客窃取,酿成美国最大规模信用卡用户信息泄密案;2006年5月,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发生失窃事件,窃贼将存有2000多万名退伍军人个人资料的电脑硬盘偷走,对美国武装部队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4 网络可实现不对称性攻击。

在传统领域,不对称性攻击几乎不可能,但在网络世界,一个高水平的黑客就可以中断美国重要的信息网络,使美国的重要基础设施瘫痪。同时,美国是一个高度依赖网络的国家,越是对网络依赖,网络越是普遍,网络的漏洞就会越多,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

所以,有部分美国人想象未来会爆发一场“电子珍珠港”或发生“网上9·11”。“敌人”可能在系统中安装错误数据,造成关键时刻早期预警及其他涉及国家安全的系统失灵;金融或医疗信息可能会被更改,铁路或航空控制系统可能被中断;生产或运输计算机设备过程中可能会有恶意代码被秘密植入。

美成立网络战司令部意图

成立网络战司令部其实是美国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其主要意图在于:

1 由攻击代替防御,实现网络威慑战略。

美国具备了网络威慑的条件:在互联网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在美国;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85%以上;思科核心交换机遍布全球网络节点;英特尔的CPU(中央处理器)占据全球计算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美军还具备网络攻击的经历,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都曾经通过网络攻击,摧毁对手的信息系统,达到瘫痪对手的目的。可以说,网络威慑要甚于核威慑。

2 全面发展“先发制人”的网络攻击能力。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网络战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其应用于战争的国家。2008年年初,布什赋予国防部更大的网络战反制权,允许美军主动发起网络攻击。要求美军具备进入任何远距离公开或封闭的计算机网络的能力,然后潜伏在那里,保持“完全隐蔽”,并“悄悄窃取信息”,最终欺骗、拒绝、瓦解对方系统,兵不血刃地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情报信息和防空等军用网络系统,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破坏、控制敌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系统。

3 明确将我军列为主要网络对手。

美军为了网络武器的研发进行了高额投入,将我国作为其假想敌人,在不同场合故意夸大我军的网络攻击能力。同时,美军通过在全球监听系统、网络过滤系统、商业软件预埋间谍软件等多种手段,大量窃取我国情报。

4 频繁的网络攻防演习显示威慑力量。

美国2006年和2008年先后进行了代号为“网络风暴Ⅰ”、“网络风暴Ⅱ”的网络攻防对抗演习。据悉初步定于2010年的“网络风暴Ⅲ”演习已经开始筹备,届时将有包括日本的15个国家参与。网络防御体系已经纳入北约战略规划之中。

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网络空间战对我国信息安全战略有如下启示:

一是有序管理。我国对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十分重视,但近年来形成的条块管理体制造成国家信息安全管理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缺乏国家层面上的统一协调和管理。

二是实现技术自主。我国网络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存在隐患。微软操作系统等重要信息化装备留有后门等间谍软件已不是秘密,黑屏事件、微软终端“五国”MSN(即时通信工具)事件足以证明美国可以随时对我国发动信息攻击。实现技术自主,加大对“核高基”技术和产品的投入非常重要。

三是系统可控。对于目前不能够实现技术自主的信息系统,应当加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实行等级保护,做到系统安全可控。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安全的共同治理,共同应对跨国信息安全问题。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游戏规则的制定,利用国内广大的市场和产业,提高信息领域的话语权。

谷歌事件与美国互联网战略

谷歌事件,最近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一件事情。这一是因为谷歌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有着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创业、发展经历,二是因为在这一事件中一直有美国国务院的影子,从最初起事的希拉里国务卿与谷歌公司负责人等的餐聚,一直到希拉里国务卿1月21日发表互联网自由的演讲。

谷歌事件,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的互联网战略。美国互联网战略的实质,就是美国利用其目前在互联网技术、资金、市场的巨大优势,向别国进行政治推销、商业推销、文化推销,来谋取美国的政治利益、商业利益、文化利益。不仅是推销,而且是在冠冕堂皇的“普世价值”理由下的强买强卖。

谷歌事件中,谷歌声称将可能退出中国的理由和借口,是精心选择和策划的。反对“黑客攻击”、反对“网络审查”,既堂而皇之,又能迎合西方公众在西方媒体熏陶下对中国的印象,既有政治的理由,又有非政治的理由。这为美国以“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推行其互联网战略,作了最直接、毫不掩饰的铺垫。但这些理由和借口的破绽在于,正像不少媒体界、互联网界人士指出的,谷歌现在根本就没有出示任何中国政府指使黑客所为的证据,黑客攻击每天都在发生,作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本来根本就不值得为此大声喊叫;至于网络审查,人们指出,你美国就没有网络审查?你谷歌公司在德国、法国、印度等等国家就不接受审查?谷歌公司的祖国在美国,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不是经常在某种名义下进入大量私人邮箱的吗?

谷歌事件只是美国互联网战略的一枚棋子,美国谋求互联网霸权的意图是很明显的。美国正在让人们相信互联网只有“公海”,没有“领海”,而在这“公海”上,美国船坚炮利,它实际上控制着互联网。因此,美国以为,通过互联网,它可以实现其他办法难以实现的霸权意图,虽然现在还需要以“互联网自由”这样的幌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