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潮红 |
释义 | 潮红俗称“升火”,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潮红、出汗和头晕被称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典型三联征。阵发性潮红是女性进入更年期的特征性标记,绝经后妇女约有70%~80%出现不同程度的潮红。男性更年期发生潮红比较少见。潮红出现多与精神因素(包括烦恼、生气、紧张、兴奋、激动等)有关,多数妇女症状持续1~2年后自然消失,持续5年以上者少见。 症状潮红发生一般比较突然,患者自觉一股热气自上胸部向颈部、头面部上冲,继之头、颈、胸部皮肤突然发红,伴有全身烘热感,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阵红潮热”。症状消失时约有半数病人汗水淋漓,畏寒发抖,也有少数表现为怕冷,面色苍白。测试发作时皮肤温度,发现身体不同部位上升幅度各异,以手指、足趾温度升高显著(4℃~8℃),前额温度改变最小,可能因该处出汗多,热量由皮肤蒸发所致,测试体内温度则平均下降0.2℃,可能与出汗时热量蒸发和辐射增加有关。每次发作一般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很少超过1小时。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数天发作一次,有的一天发作数次,甚至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潮红的发作以黄昏或夜间较多,甚至可使患者从睡梦中醒来,使病人备受痛苦,严重者可影响睡眠和身心健康。 发生原因前言发生潮红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祖国医学认为是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是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内分泌原因由于女性更年期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均可发生潮红,故推测其发生机制为内分泌原因。临床上用雌激素治疗潮红有效,可证实雌激素减少与潮红发生相关,但低浓度雌激素本身并不引起潮红,如青春前期儿童和性腺发育不全病人,虽然雌激素水平低下,却不发生潮红。有人认为潮红发生与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如促黄体生成素(LH)。近年来研究认为,由于垂体门脉血液中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浓度的波动与LH的脉冲式释放同步,故LHRH升高可能是诱发潮红的因素。 植物神经系统原因围绝经期潮红的发生与自然消失不能完全用内分泌原因解释。因此,提出潮红系更年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由于雌激素有增强副交感神经作用,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其对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的副交感神经稳定作用减弱,从而产生了反应性交感神经张力过高,通过颈交感神经传向周围,导致血管舒缩的不稳定,而发生潮红。此外,潮红的发生可能还与儿茶酚胺等的释放有关。所以,认为潮红的发生是由于交感神经血管扩张的作用和肾上腺髓质产生的内分泌物质的释放有关,绝经后期,植物神经系统已逐渐适应,在重新调整下达到新的平衡,于是潮红症状自然消失。 处理方法在医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脸部潮红”。每年冬天,患者还不在少数。 脸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有些健康的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好,稍一活动,面色就比较红润;有些人在害羞、愤怒、惭愧时会脸红;有些人可因饮酒而引起脸红;住在高山上的人,因为空气较稀薄,身体需要更多的红血球以吸收足够的氧气,而红血球携带的血红素一旦增加,脸的颜色就会比较红;有的人因更年期脸红,有的人因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脸红。如高血压、肺结核、红斑狼疮等。对生理性脸红不必顾虑。至于病理性脸红,就要请医生诊治。 从医学角度讲,面红是指由于温度或情绪的变化较其他人更容易变红,且颜色深,持续时间长。皮肤中有血管存在,受神经因素影响而扩张或收缩,尤其是两颊部毛细血管丰富,故两颊更易红。面红若只是在冬季时发生,则与温度的变化有更多关系。 一般而言,热会使皮肤血管扩张,造成脸部潮红。冷虽使血管收缩,但温度回升时,血管则会反弹性扩张造成脸红。但还有一些人,在极冷的温度下,可能还会因血管不正常的扩张造成脸红。临床表现为面部的丝状、点状,星芒状或片状。 当温差太大时,比如从冷风中到空调房间,忽冷忽热,微血管在反复收缩及扩张中失去弹性,反映在双颊和鼻端,就会使双颊发红刺痛。初期,脸部变红还能立即恢复原状,但若长期反复持续下去,血管收缩,丧失扩张机能,在过度扩张状态硬化,使脸部变得平时看起来也红红的。严重时,低头后抬头也会出现脸部潮红症状。这种症状在春夏秋季比较平静,到冬天多转为严重 医生建议,冬天应避免过冷的环境与温度的急剧变化,注意皮肤的保湿和保暖工作,在特别干燥和温度较高的室内,如果脸上觉得干就要及时补水,洗脸则以温水为主。到室外,可用围巾或口罩防止冷空气直接侵袭脸部,避免湿差温差过大,使扩张了的微血管遇冷急速收缩,形成红血丝。有脸部冻伤史的人在冬天里应经常揉搓脸部,促进血液循环。 在饮食方面,医生说,容易脸红的人,应该少吃会增加血管扩张的食物,如咖啡、茶、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食物。补充一些维生素B也有助于神经修复并能起安神作用。此外,应该避免日光的暴晒,酒、辛辣和刺激的食物,少生气、紧张或过度兴奋,因为这些都会促成脸部泛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