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菜白斑病 |
释义 | 症状叶梅菜(花叶芥、苦菜、雪里蕻)、茎梅菜、根梅菜等梅菜类白斑病与白菜白斑病相似,主要为害叶片,先在叶面上形成圆形至椭圆形褪绿斑,病斑初白色,后变为灰白色至灰榄色,大小2~9mm,斑四周生黄绿色晕圈。病斑上有时见到分生孢子,但不多见。 病原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 (Ell.& Ev.) Deighton称芥假小尾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异名Cercosporella albo-maculans Sacc. 分生孢子梗2~10簇生,无色,无隔膜,正直或略弯,顶端圆形,6~18×2.5~3.2μm。分生孢子线形,正直或略弯,五色顶端略尖,基部圆锥形,1~4个隔膜,38~106×2~3.2μm。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叶片,引起白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地表的病叶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飞溅传播到白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对温度要求不大严格,5~28%均可发病,适温11~23%。旬均温23%,相对湿度高于62%,降雨16mm以上,雨后12~16天开始发病,此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当白菜生育后期,气温降低,旬均温11~20%,最低5℃,温差大于12℃,遇雨或暴雨,旬均相对湿度60%以上,经过再侵染,病害扩展开来,连续降雨可促进病害流行。白斑病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在北方菜区,本病盛发于8~10月。在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区,春、秋两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此外,还与品种、播期、连作年限、地势等因子有关,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3年以上轮作,注意平整土地,减少田间积水。 (3)适期播种,增施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中熟品种以适期早播为宜。(4)发病初期喷洒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丙环唑微乳剂3500倍液、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水剂1∶1.5混合后稀释7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药液50~60L,间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