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峐记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梅峐记 【作者】郑珍 【年代】清代 【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峐,即所谓侧掌而裆脐者也。南于墓,径可百步[2],高与脐等,而掌末适直墓门[3]。山盖得此,乃环合而雄深,其中始圆窊[4],可田可池。无则枯短直露,举不足观也。初土人铲腰为田。庚子秋[5],余得之,始复旧。相其势若植巨木,则婉秀为所夺。且前山之云委而波属者皆蔽矣[6],乃种梅焉,至今四年。于是峐之上乃无非梅者。 梅之初也,府君蓄盆梅一[7],修逾尺[8],大如指,千叶而白花。一日,先孺人抚而言曰[9]:“凡物皆有全量[10]。使夭阏不尽其性者[11],皆人为害之也。”因出植篱间。越年,其条大发;又越年,行树下而冠已无碍。余因雨水前削枝之近土者,半夹以石,深拥之。期年发,拥其根者三而得一或二焉。乃斫而树之,树者又如是分之,因是尧湾寓宅多有梅。其祖树当丁酉六月[12],花一枝,是秋余举于乡。及庚子,先孺人弃养,遂不花,明日乃枯以死。木之可感也如是。今此峐之或乔或稚者[13],皆其子孙也。 忆余在十年前,结草亭于寓东大枣下,左右植梅五六株。割前之田为方池,中菰莲而上萱柳。每春夏叶茂,枝撑相交,一亭皆绿。先孺人或坐梅下,纺棉绩麻[14];或行梅边,摘花弄孙子。及秋霁冬晴,则又架竹槎枒间[15],曝衣襦,干旨蓄[16],徐徐然来往其际。亭之外皆圃,中植者患防菜,则以余酷护也[17]。时余出,稍芟之[18],家人闲举以为笑。至今皆移来此。某某株为所倚而抚者,某枝为所芟者,某槎枒为所架竹者,宛宛皆能记识。而据峐北望,累然一丘,音容莫复,徒使兹峐为瑶林,为雪海,过焉者啧啧道山中之胜,能无悲乎!详述之,以见诸梅之能尽其性者,皆出自先孺人手也。峐者,寓陟瞻之意[19]。屺、峐同字义,盖依《毛诗》云。 作品注释[1]峐(gāi):无草木的山。 [2]径:直径。可:大约。 [3]直:临。 [4]窊(wā):低陷地。 [5]庚子:1840年(道光二十年)。 [6]云委而波属:如云之相叠,如波之相接。比喻连续不断、层见叠出。 [7]府君:作者对其父的敬称。 [8]修:长、高。 [9]先孺人:作者对故去母亲的敬称。 [10]全量:此处指发展限度。 [11]夭阏:受阻折而中断。 [12]丁酉:1837年(道光十七年)。 [13]乔:高。 [14]绩麻:缉麻。 [15]槎枒:树枝错杂横出。 [16]旨蓄:储备过冬的食品。 [17]酷护:极力保护。 [18]芟:割除。 [19]陟瞻:语见《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诗》笺曰:“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之也”。后因以陟屺喻思亲。陟瞻之意,即思亲之意。 作品鉴赏该文选自《巢经巢文集》卷三,作于1845年。此文语言平实,却韵味深厚,感情真切,既记述了梅峐的由来,又因物思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充满梅树依旧、亲人音容不复的感伤。作者追述了母亲所说的一句话:“凡物皆有全量”,因而要使物“尽其性”,不受人为损害。这也揭示了顺应自然、发展个性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此文与《斗亭记》,在写法上类似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