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芒果幼苗立枯病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病名:芒果幼苗立枯病病 中文别名:白绢病 病原类别: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本病的病原菌有两种: (1)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其有性态属担子菌亚门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2)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其有性态属担子菌亚门刺孔伏革菌Corticium rolfsii (Sacc.) Curzi.。 危害对象:芒果 分布: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均有发生 危害部位:本病主要发生在芒果的根部或茎基部。 形态特征立枯丝核菌的菌丝形状像蜘蛛网,有隔膜,初期无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7~14μm。菌丝呈直角分枝,分枝处稍细。菌核大小不一,大者如豌豆粒。齐整小核菌的菌丝为白色,直径2~8μm,分枝不成直角。菌核初为白色,后变茶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5~3mm,表面光滑,有光泽。 侵染循环本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存活于土壤中的病原菌的菌核。菌核可在土中存活多年。病原菌能侵染多种植物。病菌侵害芒果主要从伤口侵入。一般5~9月发病较重。 发病条件连续种植芒果苗或其他寄主植物,病原菌大量积累,高温多湿,排水不良,植苗过密,过苗受伤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反之,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排水良好,苗木种植密度适当,减少过苗受伤等则很少发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使根部、茎基部变褐色,发黑腐烂。此时顶端叶片凋萎,全株自上而下青枯、死亡。病部常缢缩下陷,并在其上长出白色菌丝体,或形成网状菌索,后期长出菌核。 防治方法(1)选择新荒地育苗,避免连作,最好采用高畦育苗,以利排水。 (2)合理密植,淋水不宜过多。苗圃要注意排水。 (3)连作地每公顷均匀撒施375千克石灰,并用70%五氯硝基苯45~6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 (4)定期喷洒或淋灌705甲基托布津500倍稀释液,或40%多菌灵200倍稀释液,或1%波尔多液。 (5)及时拔除并烧毁病株,病穴还要撒石灰或淋上述杀菌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