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芒果焦腐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病名:芒果焦腐病 中文别名:球二孢霉蒂腐病、黑腐病 病原类别: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本病的病原为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属半知菌亚门球二孢属。 危害对象:芒果。 分布:国内外均有发生报道,在亚洲发生尤为严重。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果实。 形态特征该病的分生孢子器于子座中形成,每个子座中约含分生孢子器1~6个,分生孢子器为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150~500μm×110~380μm。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24.2~37.5μm×10~16.3μm。未成熟的分生孢子为单孢,无色透明。成熟的分生孢子为黑褐色,多数有一横隔,孢子表面有时可视察到明显的纵纹。 生理生化特征在PDA上菌落绒状,生长极快,菌丝体旺盛,初时灰白色、有光泽,后渐转灰黑色至黑褐色,基质灰绿色至黑色。温度26~27℃时经20~30天可产生少量成熟分生孢子器。 侵染循环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和病残物上存活越冬,翌春温湿适宜,分孢器涌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发病条件25~35℃有利于该病发生,收果时相对湿度较低则病害发生较轻,结果期台风暴雨频繁则病害发生较重。此外,果实采收时留短果柄、被土壤污染和采收后不及时处理的果实发病重。 危害症状:较常见的症状为蒂腐,初时蒂部暗褐色、无光泽,病健交界明显,后病部转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病部扩展极快,常温条件下3~5天全果变黑,表皮集生小黑粒。剖开病果,果肉液化并散发出蜜甜味。病菌从果皮侵入时可形成皮斑。该病也可以危害枝条,引起裂皮、流胶。病菌从枝条剪口侵入,引起剪口“回枯”。 防治方法(1)果园修剪后应及时把枯枝烂叶清除。 (2)幼果期每隔14天用40%多硫铜悬浮剂500倍稀释液涂抹或喷施果表,共3次。 (3)收果时第一次剪要留果柄长约5厘米,到加工处理前进行第二次剪,留果柄长约0.5厘米。 (4)果实采收后避免被土壤污染。 (5)用45%特克多胶悬剂450~900倍液(52℃)浸果5分钟或用45%咪鲜安乳油500~1000倍液稀释(31℃)浸果2分钟。 (6)采用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如920、比久)涂抹果蒂。<br>(7)低温(10~13℃)贮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