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朝报
释义

朝报:是一种以简讯形式报道帝王日常动态和官员升降任免的公开的传播载体朝报,是一种更接近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封建官报。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

2.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3. 汉代,由御史府将皇帝的诏书布告天下,御史府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构。与中央有直接公牍往来的是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也称郡守。下属民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军事系统的长官为都尉。民政方面则抄发给县一级衙门,由县转抄后通过乡、亭逐级传递。

4.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东汉末年,露布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到了南北朝,露布开始专指公开发布的捷报,成为中要的军事新闻传播手段。

5. 自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直到清朝灭亡。

6. 唐代朝政简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并没有随李唐王朝的覆灭而消亡,宋朝的朝报和明清的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它的继续。

7.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留京诸道的邸一律被改称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改称知进奏院官,简称进奏官,但进奏官仍为地方节度使所委派,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之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进奏官给节度使的汇报材料,称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是一种上行官文书。如果有的内容需要让州县官员知道,便通过道一级的名叫观察使牒的下行文书通报下属机构。

8. 宋代进奏院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个进奏官只能将在进奏院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选择与自己所辖的州、军一级有关的或有参考价值的一部分抄报给当地政府官员。这种文告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进奏院状的内容基本上已经定型:一是朝政简报,又成为朝报,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章。

9. 宋代朝报的商品化,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宋时商铺出售的朝报主要以市民为读者对象,为了防止擅自增加不应抄传的内容,特别制定及各地级官员充当承发朝报保头人。

10. 小报的产生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传播媒介,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但是,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11. 南宋的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由于他们信息来源不同,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

12. 明代三大奇案:梃击、红丸、移宫事件。

13. 《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京报》所刊载的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它是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与民间的,与以前的邸报只在官员和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始于乾隆年间,清中叶后盛行。之所以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是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14. 1815年8月5日,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在马六甲创办起一份名叫《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对华传教的主要工具。正是这份以近代报刊面目出现的中文月刊,在中国却是破天荒之举,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15. 《察世俗》有一篇记述道光元年1821四月初九出现在马六甲东街蚋(音瑞)地区祭祀痘娘娘的活动,并以西方宗教的观点对这一东方巫术做了批判。还附有一帧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这是我国报刊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

16. 1815年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和南洋出版的中文报刊共6种,出版时间最长的是6年,即《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时间最长的是2年,即《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唐代朝报

唐代中央政府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孙樵的这篇文章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之谓"开元杂报"。当时有人将这种朝政公报抄录后寄往外地,孙樵(也叫“孙可之”,他的老师是韩愈)看到的正是这种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手抄件。孙樵还将“开元杂报”的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肯定了“开元杂报”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根据孙樵关于“开元杂报”内容的记载,其中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封禅的事件。可见在此之前这种朝政公报已经问世,而且一直到孙樵撰写这篇文章的大中五年时,这种朝政简报仍在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孙樵把这种朝政简报称之为“条报朝廷事者”,可见当时并无一种固定的名称。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才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这种新闻传播工具并没有随李唐王朝的覆灭而消亡,宋朝的朝报和明清的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代朝政简报的继续。

宋代朝报

在宋代,朝报的商品化,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表现。现存史书中关于朝报的资料不多,在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一书中有一段简要的记载:“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可见,朝报,是一种以简讯形式报道帝王日常动态和官员升降任免的公开的传播载体朝报,是一种更接近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封建官报。值得重视的是,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南宋临安各类商店的情况,其中提到有一类“供朝报”的店家,显然是以卖朝报为业的店铺。根据现存资料判断,宋时商铺出售的朝报主要以市民为读者对象,为了防止擅自增加不应抄传的内容,特别指定几个低级官员充当“承发朝报保头人”,一旦发现朝报出现不该传报的内容,唯“保头人”是问。朝报之所以可以公开发售,还因为宋代邸报的发布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副作用不大,因而朝廷可以允许它的存在。据记载,卖朝报的行当也并非南宋临安才有,北宋末年汴京也有以卖朝报为业者。《靖康要录》云: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十三日凌晨,金人利用卖朝报者和在大街上贴出大榜告示,诳称允许百官士庶推举赵氏贤者为帝,其实是诱骗他们集中起来推戴汉奸张邦昌为楚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