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麦之味 |
释义 | “麦之味”麦香大包是一家全国连锁的包子店,力争做消费者最喜欢的包子店,做消费者最爱吃的包子。 “麦之味”麦香大包师承武汉“味必居”。“味必居”酱肉包是武汉地区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味必居”创办于20年代的武昌,当时的老板姓尹,是武昌人。由于味必居的包子用料讲究、操作严格,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喜爱,生意越做越红火。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尹老板将“味必居”从武昌迁到汉口人和街(原名戏子街)经营,直到“三反”、“五反”运动时停业。 “味必居”包子之所以能够名噪一时,与其原料和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密切相关:首先从选料上规定,面粉要用精制面粉(现为高筋粉),馅肉只用汉阳农村饲养的、不超过 60千克(120斤)重的嫩猪;其次从操作上规定,包子面中要加入“皮糖”、“皮油”,不能将面发过或不足(发酵时间太短);再次从程序上规定,包子上笼前必须进烘箱烘烤,使之定型;最后制馅时馅肉必须透味,要先将馅肉切成块状,放入自制密酱中浸渍4个小时后、再放入卤锅中卤制,待取出晾干后,切成肉丁,再回锅中烩炒成馅。正是由于这样精良的选料、讲究的工艺,才使得味必居酱肉大包享誉大江南北。 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郭沫若等人也品尝过“味必居”的包子。那是抗战时期保卫大武汉的阶段。周恩来、郭沫若等同志在武昌昙华林开会,散会后已过了开饭时间。这时,与会者中有人提出“到味必居买包子来吃”,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待吃过包子后,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果然是味必居的包子,好吃!”毛泽东解放后在武汉居住期间,也经常吃味必居的包子,不过专做给毛主席的包子,是加了很多辣椒的。1976年,为了挖掘祖国的传统饮食,经武汉市饮食公司批准,由原“味必居”的一纪姓厨师领衔操作,在汉口黄陵街86号恢复了传统的味必居包子馆。后来另一魏姓厨师在汉口南京路又开了家包子店,以防与原先的“味必居”店名冲突,起名为“雪晶大包”,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麦之味——麦香大包”。 “麦之味”在继承了传统“味必居”特色酱肉包的基础上,又积极创新,推出了消费者耳熟能详的鱼香肉丝包、土豆牛肉包、宫保鸡丁包等等特色包子品种,让广大消费者吃包子也能吃出新花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