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小成 |
释义 | 马成,笔名多用马小成。北京土著,现旅居广东深圳。 个人信息中文名:马成 语言: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英语,法语,希伯来语(略懂) 国籍:中国 特长:创作文字和打字,网站策划、美工、程序,品牌策划、推广、营销,烹饪 民族:汉 喜欢的偶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金玉彬 出生地:北京 喜欢的歌手:张学友、王菲 出生日期:1981年11月14日 喜欢的电影:小李(迪卡普里奥)的全部作品 职业:文字工作者,品牌策划师 喜欢的食物:卤煮火烧,煎饼果子,烤鸭,红烧肉 毕业院校: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 文学作品:《隐于朝野》,《马老师的艳情史》等 学历:大专(就读职业高中时参加高教自考并顺利通过) 视频作品:《北京吉普212》(改编自自传体小说《说说我这三十年》) 成长经历小学五年级时参加“迎春杯”北京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以《我的姨夫》获一等奖,但之后对文字工作并无兴趣,下一次真正意义上用心行文已是二十岁旅居上海期间。在百无聊赖中,马小成写下20万字的小说《T21》,但因久未提笔,完成后自己阅读时都觉得汗毛竖立。对于这部青涩之作,马小成在接受香港媒体《甲子周刊》记者陈颖儿采访时提到,“其实它最真诚的,我希望把他当做一本日记,自己珍藏起来”。马小成的粉丝很想阅读一下这篇“连作者自己都觉得汗毛竖立”的小说,但时至今日,在各大搜索引擎上都搜不到,其中原委不得而知,或许是本职网络策划推广师的马小成通过技术手段让大家找不到,或许当初他根本就没有将这部小说发到网上。 文字作品微电影《北京吉普212》2011年9月底,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弗塞大学攻读导演专业的谢立新通过QQ找到马小成,表示希望将他在国安贴吧火热连载的《说说我这三十年》拍成微电影(电影名称《北京吉普212》)。后北京天创投资公司为《北京吉普212》投资人民币55万元,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澳门等地区大量取景,演员除原著中主人公“成子”由电影学院在读生钱晓伟饰演外,多为草根电影及原著粉丝。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小刘儿”的原型刘一冰此时已定居美国底特律,为了此次拍摄自费赶到北京加盟,另据导演谢立新透露,《北京吉普212中》还有一位观众熟悉的女演员友情客串了一个角色。 《北京吉普212》拍摄时间15天,现已进入后期剪接。 师承王小波马小成在其文章里多次提到王小波,并指出王小波对自己写作风格影响很大,以下是节选《说说我这三十年》中对此事的描写: “我如果20多岁的时候没有读到王小波的书,我想我应该能泡到更多的女人。” “我发现我的写作风格被定格了:都是特缠绵特肉麻的,主角急了互骂的时候都不带脏字的,“你讨厌”,“你坏”,“你去死”。我越来越觉得很丑陋,很恶心,当时有个编辑让我写点乡土气息的东西,他要用。文字这东西的潜规则好像都是一个阶段流行一种风格的,比如有段时间流行写闹鬼盗墓的,很多人就都写这种,后来流行玄幻穿越的,又一窝蜂有搞这类。随大流有市场,编辑也觉得保险,现在有人写本《红楼梦》也不一定有人叫好。 能那段时间乡土气息的流行,编辑就让我写点,我在家憋了好几天,咱是北京小太爷啊,真没那种生活,于是我就到书店看看,最后乡土味儿的没买,买了两本王小波的书回来。 我开始看的事《寻找无双》和《绿毛水怪》,妖妖的那个。后来我就入迷了, 觉得是内心深处去理解的智慧和有趣。之后我去书店买王小波的都买来看,发现文字还能这么写。” 媒体采访2011年10月20日,香港《甲子周刊》对马小成的采访原文 《甲子周刊》:昨天看到了《北京吉普212》的一小段片花,很喜欢,这部微电影的完整版什么时间能与大众见面? 马小成:我和导演谢立新也正在探讨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和几个视频网站谈,大概年底推出《北京吉普212》的完整版。我们对发布这个问题并不着急,现在相关问题很多,我们希望经过努力后把最完整的《北京吉普212》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完整版发布前,我们将会把其中一些片花发给专业人士和粉丝们鉴赏,同时也希望他们提出中肯的宝贵意见。 《甲子周刊》:作为一个微电影的形式,发布过程似乎周折有些大,其中有什么为难之处? 马小成:现在全部影片长度大概是一个小时左右,其中投资方北京天创投资公司的植入性广告大约有12处,大概带有植入性广告的场景加起来足足30分钟吧,按照和天创的协议,这30分钟的内容都不能剪掉。影片里还有一些涉及到敏感话题和粗口的内容,我们想保留,但即便通过视频网站这类媒体把影片发布出来,这些敏感和粗口也是个问题,况且在谢立新找到谈起改编剧本的时候我就对他说过,必须由我自己操刀改编,否则就不要合作了。我是第一次接触电影这个行业,是个标准的门外汉,不知道原来天条框框如此之多,可我还是想在电影里尽量完整的表达原著小说中的意思。 《甲子周刊》:说说你和谢立新吧,之前你们好像根本不认识,况且你自己也说是电影的门外汉,你和谢立新之间合作起来感觉怎么样? 马小成:起初是KEN(谢立新)看了我在百度北京国安贴吧连载的《说说我这三十年》,他觉得如果把这个小说改编并拍摄成电影题材很好。用北京做背景的影视作品不少,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这些六七十年代背景的,还有现在的很多用798、CBD,鸟巢,水立方这些新北京标志地带做背景的偶像剧,但是用八九十年代北京做背景的影视作品就很少。谢立新开始和我谈这个事的时候,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他是90后,而《说说我这三十年》阅读群体应该是79年——85年这些典型的80后。后来和他聊天过程中知道他拍这个电影是毕业作品,很重要,而且他表哥也和我一样是80后的北京胡同串子,我觉得KEN对拍这个电影是很认真的态度,于是就答应了。拍摄过程中我们合作的很愉快,演员的甄选,包括找投资方都是KEN包办的,他是个很勤奋也很有天赋的孩子,我觉得他以后肯定能成事儿。 《甲子周刊》:有位内地观众很熟悉的女演员也加盟了《北京吉普212》,她是谁?你本人也在剧中客串了一个角色,能告诉我们你们都具体饰演的哪个人物吗? 马小成:(笑),我客串的只是一个背影而已,和《当幸福来敲门》里原作者在结尾出现类似,至于那位女演员的姓名和角色我不能透露,当做《北京吉普212》的一个噱头或者卖点吧,还是神秘一点的好。 《甲子周刊》:说起电影演员,你的偶像是迪卡普里奥和金玉彬,李奥是大众偶像,而后者比较冷门。 马小成:金玉彬是位很有天赋的演员,也很漂亮,推荐《高地战》,里面她饰演一个韩战中朝鲜人民军的狙击手,这个角色就像我刚才说到的,用八九十代的北京做背景类似,都很少,我记忆中只有前苏联的《狙击手》里有女性狙击手,至于国产电视剧《狙击手》里那个,我觉得很山寨。 《甲子周刊》:现在回头看看你的写作成绩,在《说说我这三十年》之前,你的作品并不为大众所知,昨天看了你的博客也只有很少的几篇文章。 马小成:新浪博客是我刚刚申请的,在贴吧连载《说说我这三十年》以前,我写了大概100万字左右的东西,这些文字主要是给我自己和喜欢我作品的朋友们阅读的,我的固定读者群体大概有2000人左右吧。 《甲子周刊》:很少见你在网络上的文学社区发表作品,这是为什么?难道不想让更多读者知道你和你的作品吗? 马小成:在网上发小说现在也是有潜规则的,需要时间的沉淀,换句话说就是要有人脉,要有捧臭脚的。新人在文学论坛上发一篇小说,没有捧臭脚的人顶贴很快就沉底儿了,那些捧臭脚互相捧,臭脚A发出点文字垃圾,臭脚B就去顶,然后C顶B,D顶C,C又顶A,一个捧臭脚循环便诞生了。我觉得写作这个行业和当今社会一样浮躁,即便明天曹雪芹复活了,往文学论坛上发一部比《红楼梦》还好的小说,也不会比捧臭脚的小说浏览量大。对于这个现象我很痛心,我肯定不如曹先生造诣的万分之一,我也不屑于加入捧臭脚的团体,所以我写的东西一直只给捧我臭脚的朋友们看,不管文字水平好坏,至少我是很负责的写给他们看。 《甲子周刊》:是不是太保守了?当下除了网络文学,很多行业也都需要炒作,迎合市场才能出名。 马小成:如果单单为了出名到是很简单,我本身职业是品牌策划师,我可以想出很多办法把自己炒出名。我自己可以刷流量,当然还可以做的更真实,让我的粉丝帮我去那些文学论坛当枪手,还可以炒个话题,比如我最近写的《隐于朝野》,内容是模仿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逍遥法外》,我完全可以用文学中很敏感的“抄袭”这个话题来炒《隐于朝野》。我不想出名,也不想把多年来支持我的那些忠实读者当做猴子一样耍,认真的写东西,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们,我就很快乐了。 《甲子周刊》:很多读者说你写作风格类似于石康,你怎么看。 马小成:可能都是北京人的原因吧,文字中的措辞会相似。但事实上石先生的作品我一个字也没看过,这不代表我很高傲,要叫板,相反我是有点无知的。一个写作的人,对于好作家,好作品应该多读一些,或许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当一个“作家”,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用自己脑子想出来的字、词、句子和修饰方法来写东西的。 《甲子周刊》:可是你的文章里经常提到另一个北京作家王小波,他所有出版的书你都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马小成:王先生是我的偶像和写作导师。如果说现在我写的东西,那2000个支持我的朋友觉得勉强还能看的话,如果没有看到王先生的文字,我想我写的东西我自己都不看。 《甲子周刊》:《北京吉普212》微电影年底问世以后你受关注程度肯定很高,明年有什么打算。 马小成:我现在不去想今后才会发生的事,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写写东西就好了。 (记者:陈颖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