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铃薯白线虫 |
释义 | 基本资料中文名:马铃薯白线虫 英文名:Potato cyst nematode;White potato cyst nematode拉丁学名:Globodera pallida (Stone) 门:线虫动物门 纲:侧尾腺口纲 目:垫刃目 科:异皮线虫科 属:球胞囊属 原产地: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 传播途径田间自然条件下,线虫通过水流、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农具和人的鞋底可以携带线虫胞囊,病土的翻动和搬运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另外,大风也有传播作用。线虫完成1个世代虽然只要30-50天,但大部分卵有滞育特性,第二年才孵化,因此当年田间病害的再侵染不重要。病原线虫远距离的传播主要是粘附在种薯上的病土,或其他带根的繁殖材料的调运。线虫卵由于有胞囊的保护,对干燥等不良环境条件抵抗力很强,在没有寄主的土壤中,也可能存活28-30年之久。 寄主植物马铃薯胞囊线虫对茄属的90种植物致病。马铃薯是其重要的农作物寄主,其它农作物寄主有茄子和番茄。此外还有烟草、野生马铃薯、曼陀罗、丁茄和假烟叶树等。 为害特点当马铃薯胞囊线虫群体密度低时,危害很小,但当年都重复栽种马铃薯,线虫数量可以多达限制生产的水平,在极端的情况下,新生马铃薯少于播种的种薯。田间严重受侵染的马铃薯的症状与形成胞囊的线虫危害症状相似,最初在小块引起生长不良,再扩大范围,增加不良的生长点。对根的典型伤害是植株的萎蔫与矮化。受侵染的番茄的症状与马铃薯症状相似,只是根部有轻微的膨胀,像根结线虫危害而造成的根结一样。马铃薯苗期受害后,一般减产25%-50%,如果不进行防治,会造成100%的损失,英国曾因该病流行而造成改种其他作物,以后采用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造成的产量损失降低到9%。Brown(1961)报道,马铃薯种植前,如果每克土壤中含有20粒卵,1公顷减产2.5吨,产量损失可见一般。马铃薯苗直接受害部位是根系。地上首先表现出水分和无机营养缺乏症。病害初期叶片淡黄,基杆纤细,进而基部叶片缩卷、凋萎,中午特别明显,受害重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甚至完全停止发育。根系短而弱,支根增加,病根褐色。在马铃薯开花时期,仔细观察根部,可见到有梨形、白色未成熟的雌虫。雌虫成熟后逐步变成深褐色,拔起植株时,多数已离开根系落入土壤中。田间病株分布不均匀,有发病中心团,随着连续种植马铃薯和进行农事操作,使病团年年扩大,最后全田发病,并从一块田传到另一块田。 形态特征1.测量值雌虫:口针长=26.0±1.6μm;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6.0±1.1μm;唇区至排泄孔=143.9±21.9μm;阴门裂长=11.1±1.6μm;肛门至阴门盆距离=43.2±8.8μm;肛阴间轴线上的角质层脊数=8-12条。胞囊(图3):长(不包括颈)=510±69μm;宽=451±76μm;颈长=111±26μm。雄虫:L=1197±100μm;口针长=25.8±0.9μm;背食道腺开口至口针基部距离=5.3±0.9μm;交合刺长=35.5±2.8μm;引带长=10.3±1.5μm。二龄幼虫:L(除颈长)=482±1.8μm;体宽=23.4±0.6μm;尾透明部长=26.6±3.4μm;口针基部球到背食道腺口=2.9±0.9μm;尾长=52.6±4.1μm.。 2.形态描述雌虫:成熟雌虫呈白色,死后变为褐色、有光泽,有些种群在变成褐色之前要经过3-4周的米黄色阶段。虫体近球形,有一个突出的颈和头部;末端钝圆、无阴门锥,角质层有网状花纹;头架骨化弱,口针强壮,针锥部长占口针长的1/2,基部球向后倾斜,口腔内衬形成一个口针导管从头架延伸到约口针长的75%处。中食道球发达,中食道球瓣大、呈新月形;食道腺叶宽,位置不定,有3个核。排泄孔大,位于颈基部。双生殖腺,阴门横裂、位于略凹陷的阴门盆内,阴门两边为小瘤状突起形成的新月形区,肛门和阴门盆之间角质层上约有12条隆起的脊,其中有些交接成网状。胞囊:褐色,有光泽,近球形,有突出的颈;角质层花纹比雌虫更清晰,角质层下无亚结晶层;阴门区有1个环形膜孔,无阴门桥、阴门下桥及其他内生殖器残留物,无泡囊,但有类似泡囊状物存在。雄虫:虫体蠕虫形,热杀死后弯成"C"形或"S"形;角质层环纹清楚,侧区有4条刻线;头部圆、缢缩、有6-7个环纹,头骨架高度硬化;口针发达,针锥部约占口针长的45%,基部球向后倾斜,口针导管延伸到约口针长的70%处;中食道球椭圆形、有显著的瓣,食道腺从腹面覆盖肠,末端接近排泄孔;单精巢,泄殖腔小,泄殖腔唇隆起,交合刺发达、弓状、末端尖,引带小。二龄幼虫:蠕虫形;角质层环纹清楚,侧区有4条侧线、虫体两端侧线为3条;头部圆、略缢缩,头环4-6个;口针发达,针锥部约为口针长的50%,基部球前面向前突出;排泄孔在体长的20%处;尾呈圆锥形、末端细圆到尖,尾后部的透明区长约为尾长的1/2。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白色胞囊线虫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10℃-18℃,20℃的温度对它们发育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马铃薯白线虫一生中经过卵、幼虫和成虫,雌虫死亡后形成胞囊。线虫的卵一般不排出体外,1龄幼虫在卵壳内,蜕皮后2龄幼虫破卵壳,逸出胞囊外进入土壤中,遇到寄主时,从近根尖端处入侵。3龄幼虫在根内度过,4龄雌幼虫体后部露出根表面,4龄雌幼虫仍在根内。最后第4次蜕皮,雄成虫从根内逸出进入土壤,不再取食,寻找雌虫交配。生活10天左右便死去,雌虫大部分露于根表面,可以释放引诱雄虫的物质,因而一条雌虫可以诱来许多雄虫,可能与多条雄虫交配。雌虫老熟后,体内充满卵,最多1个雌虫体内有卵500粒,变成胞囊后,壁粗糙且厚,比较坚硬,保护内部的卵,成熟胞囊落于土壤中度过冬天。一般一年一代,有时有不完全的两代。 (1)土壤条件通气透气良好的砂土、粉砂土和泥炭土有利于线虫自由生活阶段的生存、移动和侵入,土壤保水量50%-70%最适合线虫蠕动、侵入为害。(2)气候条件线虫群居量的增长随气候和季节而有很大变化。温带的低平地区、热带的高海拔或沿海地区适宜生育。一般土温达到10℃时,线虫开始活动,18℃-25℃为发育和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在这种温度范围内,湿度达50%-70%发生较重,30℃以上和高温,干燥条件下病害发生轻。在土壤内越冬的胞囊,第二年春天当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时,内部的线虫开始活动,但必须在有寄主植物根分泌的物质刺激下,二龄幼虫才能从卵内孵出,并逸出胞囊进入土中,从马铃薯幼根近尖端处侵入内部,取食于中柱鞘、皮层或内皮层细胞,在取食的部位形成合胞体,从而破坏、瓦解根的输导组织,造成地上水分紧张和地下根系发育不良,在地上部表现出明显的病状。胞囊中卵特别抗干燥,田间污染的金线虫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寒冷地区缺乏寄主的情况下,胞囊内卵可存活28年。另外,马铃薯的品种对该线虫显示了抗性差异,在欧洲极其他国家内都找到或培育出了比较抗病的马铃薯品种。 控制方法由于线虫在胞囊内部,受到胞囊的保护,而且大多数卵要在寄主植物存在时才能孵化,这种特殊的存活能力,使其一旦传入新区并建立起侵染群体,要彻底铲除是十分困难的。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控制。 (1) 检疫 世界各国都将马铃薯胞囊线虫列入检疫对象。在实施产地检疫时,从可疑病田采取湿土样,放入容器内加水搅拌,倒入孔径分别为30、60、100目,直径为10-20cm的3层筛中,用细喷头冲洗,使杂屑碎石留在粗筛内,胞囊留在细筛内,然后,把细筛网上的胞囊用清水冲入白搪瓷盘内,滤去水即得到胞囊。也可把采回的土样摊开晾干纸上,风干后,按照前述方法漂浮分离出胞囊,此外,可直接挖取田间植株根系,在室内浸入水盆中,使土团松软,脱离根部,或用细喷头仔细把土壤漫漫冲洗掉,用扩大镜观察,病根上有大量淡褐色至金黄色的球形雌虫和胞囊着生在细根上。实施口岸检验时要进行隔离种植检查。经特许审批允许进口的少量马铃薯,在指定的隔离圃内种植,在种植期内,可经常观察其症状,经常取土样或根检查。土样经自然风干后作漂浮分离检验。获取的根样,直接在立体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在形态学特征无法准确鉴定时,可以用特异性的DNA探针,鉴定马铃薯胞囊线虫。检验方法如下:a.抽样。马铃薯块茎在50千克以下的要全部检查;大批量的马铃薯,抽取约20%的样本数进行检查。检查样本确定后,用毛刷刷落并收集附在薯块上的泥土。B.分离胞囊。将收集的泥土风干,用漂浮法分离胞囊,并根据需要记数。如果收集的泥土未经风干,可以直接过筛分离胞囊,方法是将湿泥土放入烧杯,适量加水,搅匀后通过60目和100目筛子,喷淋冲洗后,过滤100目筛中残物,收集胞囊。分离时采用那一种方法,根据设备条件和泥土量确定,一般讲简易漂浮法和过筛法,一次处理的泥土应在100克以下,漂浮器一次可以处理200克左右的土样。C.线虫种类鉴定:制作胞囊阴门锥玻片。最后显微镜下观察孢囊和阴门锥形态特征。观察内容包括孢囊外形、外表色泽、角质膜花纹,测量孢囊长度、宽度和颈部长;阴门锥要观察膜孔类型、有无阴门桥、下桥及肛门到阴门之间的隆起脊纹数,测量阴门膜孔长度、宽度、阴门裂长度和肛阴距离。 (2)轮作 利用线虫的寄主范围比较窄的特点。马铃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造成田间没有寄主,线虫群体量将逐年下降,通常6-7年不种马铃薯,防治效果良好。试验证明,在英国诸岛上,线虫对土壤缺少寄主的侵染程度每年以30%-50%下降,6-7年后,田间线虫造成的损失达到允许水平以下。另外,早熟品种的马铃薯和供制罐头用马铃薯,生育期比较短,能限制线虫群体量增加,可以缩短轮作期。 (3)选用抗病品种 据国外报道,种植抗病品种,每年可减少线虫群体量80%-85%。马铃薯品种Solanum tuberosum ssp. Andigena CPC无性系167.3对马铃薯金线虫具有抗性。后来证实这种抗性是单显性基因,称为H1基因。这种抗性稳定,能阻碍马铃薯金线虫致病型Ro1和Ro4的繁殖,对马铃薯金线虫其他致病型没有抗性。马铃薯的双倍体种(主要是S.vernei)以及三倍体S.tuberosum ssp.andigena;作为培育抗马铃薯金线虫抗病品种的抗原。当合适的抗性品种生长的时候,每年会减少约80%-95%的马铃薯胞囊线虫。抗性品种的意义就在于其除了抑制雌虫发育外还能激发卵的孵化。当线虫密度相当高时,抗性品种也会因幼虫主动侵入根部而受到损失。 (4)化学防治 许多杀线剂土壤处理能防治马铃薯胞囊线虫。熏蒸剂如1,3-二氯丙烯,D-D混剂;非熏蒸剂如铁灭克、草肟威,克线磷、益舒宝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杀线剂毒性一般较强,对人畜有害,应注意污染问题,同时价格也高,因此,大面积应用时应注意经济效益。 (5)生物防治 一部分调查者认为马铃薯胞囊线虫的生物防治是有其内在潜力的(Roessner,1986)。作为马铃薯及其两种胞囊线虫的公认来源地--安第斯山被认为也有可能是线虫天敌的来源,并且在秘鲁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关的真菌(Jones and Rodriguez Kabana,1985)。尽管天敌对控制线虫的现实重要性并没有被发现(Rossner,1986),但在将来生防仍然有可能(Whitehead ,1986)。 (6)综合防治马铃薯胞囊线虫的某些特征,尤其是其狭窄的寄主范围以及对寄主抗性的反应,使其特别适合采取综合管理控制措施。在美国,对马铃薯金线虫的控制方案是比较好的,因为其目标是管理控制金线虫的密度到其扩展蔓延不能发生的水平,然而在大部分国家,目标则是将其密度控制在植物受损水平之下。美国控制金线虫的具体规则如下:a.在管理区阻止马铃薯种块生产;b.在可观察到线虫的地区限制寄主作物的生产;c.在马铃薯生产中阻止可再度利用的容器的使用;d.控制农场机器、表层土壤和植物材料;e.采用土壤熏蒸剂将线虫减少到可察觉水平之下。一旦熏蒸剂使用成功,利用已认可的线虫管理系统包括抗性品种、非寄主作物、杀线虫剂,马铃薯生产就可恢复。这种方法的成功应用与在美国只知存在一种病原马铃薯金线虫有关,如果另一病原发现,这个系统将会不管用,要等获得针对新病原的抗性品种才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