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超敏性血管炎 |
释义 | 超敏性血管炎又称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病变主要侵犯微静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在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常继发于药物及化学品的变态反应或为感染、肿痛、其他弥散性缔组织病及冷蛋白血症的症状之一,但原发性病例也不少见。临床主要表现是各种皮疹,如荨麻疹、斑丘疹、结节、紫癜、阏斑、大疱、坏死性溃疡、有时也侵犯全身,引起间质性肾炎、心肌炎、肝炎等。 疾病名称超敏性血管炎 疾病概述疗法 :去除过敏原,治疗基础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对治疗药物过敏有效,但治疗原发性超敏性血管炎不一定有效,因此有时采用秋水仙素、硫砜,吲哚美辛、环磷酰胺等治疗。病变一般呈良性或自限性经过。 疾病别名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疾病分类风湿免疫科 疾病描述超敏性血管炎又称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病变主要侵犯微静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在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常继发于药物及化学品的变态反应或为感染、肿痛、其他弥散性结缔组织病及冷蛋白血症的症状之一,但原发性病理也不少见。 症状体征临床主要表现是各种皮疹,如荨麻疹、斑丘疹、结节、紫癜、淤斑、大疱、坏死性溃疡。有时也侵犯全身,引起间质性肾炎、心肌炎、肝炎等。 疾病病因常继发于药物及化学品的变态反应或为感染、肿痛、其他弥散性结缔组织病及冷蛋白血症的症状之一。 病理生理病变主要侵犯微静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在血管壁有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 诊断检查皮肤活检是主要诊断的依据。 美国1990年超敏性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如下: 1、16岁以后发病。 2、发病时在服药。 3、隆起性紫癜,压之不退色,无血小板减少症。 4、斑丘疹。 5、微动脉或静脉活检示血管壁或血管外围有粒细胞浸润。 具有三项阳性即可诊断超敏性血管炎。 治疗方案去除过敏原,治疗基础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对治疗药物过敏有效,但治疗原发性超敏性血管炎不一定有效,因此有时采用秋水仙素、硫砜,吲哚美辛、环磷酰胺等治疗。病变一般呈良性或自限性经过。 用药安全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因此诊断较困难,若皮肤活检有血管炎表现,且能找到诱发药物或化学品,脱离诱因后于数天或数周内消失,可以诊断。 美国 1990 年超敏性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为:①发病年龄>16 岁;②发病前服药史;③隆起性紫癜,压之不褪色;④斑丘疹(一处或多处皮肤大小不等、扁平、突出皮表);⑤皮肤活检示微动脉或微静脉血管壁或血管外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上5项中具备3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超敏性血管炎。但有些患者找不到诱发因素,而症状持续不减,呈慢性经过者,常需与过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等鉴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