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阳洞 |
释义 | 宝庆十二景之一从前有宝庆十二景之说,这十二景是:一、双清秋月,二、六岭春色,三、龙桥铁犀,四、洛阳仙洞,五、桃洞流香,六、莲池古香,七、山寺晓钟,八、佘湖雪霁,九、神滩晚渡,十、岳平云顶(龙山岳平顶),十一、白云樵隐(白云岩),十二、石门献翠(资江石门滩)。 洞名的由来昔日景致清幽的洛阳洞,原址在东塔岭西山脚下点石庵中,为庵中小山北一石灰岩自然溶洞。洞口宽、高各六尺多,主洞长约三丈余,深处有小洞,内冬暖夏凉。洞内有一小泉,水聚洞口,清澈如镜,久旱不竭。传说唐代有个叫申泰芝的人曾隐居此处,因思念在洛阳的母亲,将此洞取名叫洛阳洞,洞口泉水聚集处取名为洛阳井。点石庵则源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后衰毁于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鼎盛时期曾是湘中有名的佛教胜地。解放后,在其旧址办起了洛阳洞小学。洛阳洞也因城市扩建,源断水涸,垢存污布,风光荡然。这几年,旧城改造,已将其一举夷平。宝庆十二景之一的“洛阳仙洞”,从此成为传说。 申泰芝何许人也?洛阳洞因申泰芝而得名,而申泰芝何许人也? 申泰芝,字元之,道士,唐朝洛阳人,与玄宗同生日。曾历览胜地,后来到邵陵佘湖山修炼。唐时崇尚道教,开元中玄宗召申泰芝至京,赐号大国师。住玄真观,常从帝游。后还山居久升仙。 申泰芝隐居修炼的佘湖山,是今天邵东县佘田桥镇的那座佘湖山,风景甚美,如今已辟成旅游景点。至于这位道士为何舍弃洛阳洞而去佘湖山,就不得而知了。那里离州治稍远,可能离仙境更近? 在他死后,朝廷令邵州为其建庙,岁时祭祀。为便于祭祀,庙就建在州治附近,称佘湖庙,其山乃名为小佘湖山。明车大任诗云:“佘山高百仞,翻爱雪晴时。积素兼天远,凝晖映日奇;千林频送色,万壑顿回姿。欲借阳春意,挥成郢客辞。”诗题还是叫《小佘湖山》,后来逐渐却通称为佘湖山了,直到如今。 洛阳洞是前进山下的一个岩洞,景致清幽,“资邵二水汇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见道光《宝庆府志》)。洞旁有洛阳井,水清如镜,长旱不竭。据传,洞、井皆为唐人申泰芝思念他在洛阳的母亲而命名,故称“仙洞”、“仙井”。明宝庆知府谢省有《洛阳洞》诗:“杖履跻攀到九华,不知何处是仙家。落花流水春光老,古木闲去夕照斜。丹鼎何人知岁月,洞门长日锁烟霞。仙纵一去无消息,唯有碧桃春自花。”明参政车大任诗中有“门连丹灶寂,坛共白云平”句,可见在明代时洞口尚有仙人炼丹用的鼎、灶法坛之类的遗迹。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