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定背夫山墓 |
释义 | 罗定背夫山墓位于罗定市罗平镇横垌村背夫山,1983年清理,为战国早期土坑墓。墓长4米、宽2米、深2.3米。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原始陶瓷器共116件,在97件青铜器中,有人首柱形器4件,其余的以兵器最多,有戈、剑、矛、钺、镞等。此外为饮食器、盥洗器、乐器、仪仗器、工具等,出土时排列有序。 该墓墓坑基本完好未被扰乱,随葬器物在墓坑内呈纵线排列,组合完整成套,排列有序,大多数是实用器,其中以兵器和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较多,鼎是越式鼎,陶器花纹是广东常见的组合印纹。在墓坑底部设腰坑埋一件陶瓮。四件人首柱形器分作两对竖放于墓坑两端,各种随葬器物放置有序,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埋葬规格和仪式。 出土器物中,兽耳铜鉴、铜三叶矛、叉、锯、镰和陶豆,是广东首次发现。有胡铜戈是广东战国墓中发现的同类器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十分难得。随葬器物中,有的具有中原青铜器的特点,也有不少器物反映了广东与南方各地青铜文化的联系,更多的器物具有广东本地的文化色彩,如人首柱形器。墓葬器物出土时,青铜器多见织物包裹痕迹。其中,鉴内有竹编织物的痕迹,剑套在漆黑地朱绘云雷纹的木鞘内;箭镞捆放在黑地朱绘的矢箙内;部分镞铤尚见有绑扎的残木槀;矛、钺、斧、凿等器的銎口内亦见有残木。为了解当时工具、兵器的使用情况和纺织、制漆、青铜铸造工艺提供了证明材料。轮制原始瓷器的出现,证明当时岭南的陶瓷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背夫山战国墓是一座典型的岭南越人墓,这为研究当时埋葬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