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论希腊哲学 |
释义 | 图书信息中文名: 论希腊哲学 作者: 陈康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书号: 9787100004497 发行时间: 1990年09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本书是陈康先生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文集。此书或可代表汉语希腊哲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由作者弟子-同为著名希腊哲学专家之王太庆,汪子嵩两位先生编集,信可传世不朽。 作者简介陈康(1902~1992)享誉国际的著名哲学家。原名陈忠寰,字弃疾。江苏扬州人。其父陈含光,当地宿儒,以诗画见长。民国十三年(1924),考入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预科。两年之后,考入该校哲学系,师从汤用彤、方东美等名师,同拜于方东美先生门下的还有唐君毅及程石泉。1929年毕业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哲学。一年之后,又转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耶格(Werner Jaeger)、哈特曼(Nicolai Hartman)、斯登泽尔(Julius Stenzel)等,学习哲学、古希腊文、拉丁文,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归国之后,接任北京大学的邀请,在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而当时适逢抗战,中央大学亦移居重庆城郊的沙坪坝。陈康先生多次回母校看望恩师方东美先生。方东美先生想留学生在身边,于是,与北京大学达成协议,让陈康先生“以后每年”“轮流在一校承之”。 这时,正巧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道茨(Eric Robertson Dodds)教授来华,方东美先生就将陈康先生的博士论文《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注释》推荐给他。后来,道茨教授返归英国,亲自翻译并发表在《古典学季刊》上面,从此,陈康先生在国际学界,一举知名。 后来,抗日战争结束,陈康先生先随在北京大学北上,并执教一年。后来又经过方东美先生的举荐,再次南迁到南京大学任教。直到1948年,又追随方先生东渡台湾,任职于台湾大学哲学系。 到了1958年,陈康先生被推举为中国哲学会的代表,前往意大利威尼斯参加第12届国际哲学会议,会后转往美国入普林斯大学从事研究。行前在台湾大学办好请假一年的手续。但在1959年,陈康先生完成研究、准备回国的时候,却突然接到师母(方东美先生之妻子)从台北寄来紧急通知,说台湾大学未发下聘书,嘱咐他不要返国。(本来系文学院扣下聘书)陈康先生接获通知颇感意外,只得取消返国之行,订好的机票也退回,决定居留美国,接受艾默瑞(Emory)大学的聘书,留美执教。 后来,又转而执教德克萨斯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并于此时,转而功学亚里士多德之学问,并著述著作多篇。如:Sophia The Science Aristotle Sought(1976)、Aequiring Knowledge of the Ideas(1992)等,并发表论文多篇。被哈佛大学教授哈桑称为“当今亚里士多德学的世界第一权威”。直至1992年,病逝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克斯纳市。他的案头一直写着这样的话:“Work diligently day while alive eternally after death”(生则日勤,死则永息) 陈康先生一生治学,谨守汤用彤、方东美先生之教诲,踏踏实实,每每有新见解,必穷根溯源,以求完满。他对治学方法极为重视,例如他在1984年在台湾出版的《陈康哲学论文集》中这样写道: “这本小册子里的每一结论,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推来。论证皆循步骤,不作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必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基础。不作广泛空洞的断语,更避免玄虚到使人不能捉摸其意义的冥想,来‘饰智惊愚’。 研究前人思想时,一切皆以此人著作为根据,不以其与事理或有不符,加以曲解(不混逻辑与历史为一谈)。研究问题时,皆以事物的实况为准,不顾及任何被认为圣经贤训。总之,人我不混,物我分清。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汪子嵩先生在一篇纪念苗力田先生(陈康先生在建国前的学生,汪先生的师哥)的文章中也曾这样提道: “陈先生认为在哲学和科学研究的结论和方法之间,方法是主要的,因为个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一旦发现新的资料或根据时便会修改结论,而方法是比较固定的。陈先生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便是主张所有一切分析、论证都要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根据,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陈先生为此还说:那些纵横不羁人士看到这个论断,将会大笑说‘陈康笨拙得可怜,智力卑劣到这样的地步,竟然在构思和写作时,处处甘受束缚,以至吐不出一句自由解说的话来。’陈先生回答说:‘这个判语不但符合实情,也正是我的理想,只怕不能完全做到。’在哲学史研究中,陈先生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严格的方法。” 陈康先生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颇有研究。早在30年代就曾发表《柏拉图〈诺曼篇〉中的认识论》和《柏拉图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对象》等论文。1940年他以《亚里士多德的分离问题》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40年代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希腊哲学史》、《知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论希腊哲学》等。著有德文、英文及中文的有关希腊哲学论文几十篇。1985年在台湾出版《陈康哲学论文集》。译作有柏拉图对话《巴门尼德斯篇》译注,颇受西方同行学者的重视。 目录柏拉图 柏拉图《曼诺篇》中的认识论 柏拉图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对象 柏拉图《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 论柏拉图的《巴曼尼得斯篇》(译文) “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考 柏拉图“相论”中的“同名”问题 柏拉图年龄论研究 柏拉图的有神目的论(译文) 柏拉图论如何获得“相”的知识(译文) 柏拉图哲学概论(讲课记录) 柏拉图的“辩证法”(讲课记录)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论分离问题》一书提要 从发生观点研究亚里士多德本质论中的基本本质问题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本体学说(译文)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个说法(译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和H卷中的第一本体概念(译文)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一个为人忽视了的重要概念 普遍的复合体——一种典型亚里士多德的实在二重化(译文) ......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