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茂兴 |
释义 | 吕茂兴 男,1919年生,浙江嵊州人。1979年从工业财务部门退休,现为浙江省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鹅峰吟稿》一卷。 丁老不仅善于教育,而且勤于治学。在做学问中,他的宁静,他的淡泊,实在让人感佩。在六十年代,我们学校没有电灯,每人在昏暗的寝室里,只有一盏煤油灯。每晚,那煤油灯亮到最迟的总是丁老的寝室:灯火如豆,伏案看读;火光摇曳,潜心钻研。在我的印象里,丁老是个做学问的长者,他满腹经纶, 可“秘不敢宣”;好像只是给自己奋勉而已。今天,我读到他写在六十年代末的《病中偶成》,字里行间,觉得透出一份难言的压抑。他在诗中这样吟唱道:“人老犹存万里心,无端一病似秋深。喃喃欲问东篱菊,扑面西风带雨侵。”这“扑面西风”对一个“无端一病”的老人来说,究竟会是怎样的难受?纵然存有“万里心”也只能悄然或泯然了!现在想将起来,丁老如此作为,是当时时代使然。因为,那是一个需要谨心慎言的时代;不然,知识分子随时都可能遭受飞来横祸,特别是所谓旧知识分子。丁老与吕茂兴先生应该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挚友。丁老在《追忆吕茂兴老友》之(三)一诗中这样写道:“生长神州历险程,长怜烽火误飞鸣。时难心热还如素,苦雨凄风独守贞。”这里,丁老说吕茂兴先生在“苦雨凄风”之时“历险程”而“误飞鸣”,可依然“心热”“如素”,是个“独守贞”的贤士。读着想着,吕茂兴先生真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我们不难理解,这里所抒写的又何尝不是丁老自己呢? 如今,欣逢盛世,百业向荣。丁老,一改幽思独赏的脾气,他的爱国爱家、吟山恋水、呵日护月,似乎得到了最美好的表现和最有力的展示。 他的一首《东风》,传达了丁老内心无比的喜悦和无比的振奋。听:“东风伴我遍山游,百鸟鸣春冻涧流。白雪红梅情未了,新桃含笑上枝头。”这里的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丁老看到“百鸟鸣春”、面对“ 白雪红梅”、聆听“新桃含笑”的兴奋和喜悦。 他的一首《七十自吟》应该是诗人的誓词。看:“几番风雨喜春晴,七十悠悠岁序更。傲骨原知难处世,蠹虫应笑拙谋生。青山招我宁无意,老病欺人却少情。寰宇年来兴改革,犹思余热报升平。”喜对“兴改革”似“春晴”的形势,决心“报升平”而 “发挥余热”:这情,如喷薄之火山,一发而不可收;这景,似一唱之雄鸡,引颈而歌不止。 年过耄耋,依然情浓似斯;岁届期颐,仍然创作如许。世异时易,丁老“不问唐宋、不矜藻饰、不拘忌讳,直抒己怀”而奋进不止。他的《素心吟草》三辑应该是这样心境中的产物。 《嵊州诗词史略》无疑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苦心于嵊州诗词研究的一大成果。全诗由远而近的以历史为纵线、以每个时期的诗人或诗社为横线;纵横交织,绵密工细。上,“自晋室南渡,会稽山成为人才荟萃之所”起;下,说到“抗日战争时期,继鹿山吟社后,我县西乡开源有一个文学团体——冰鱼诗社”止。时间的跨度为一千五六百年,涉及的诗社和诗人面面俱到。全书叙议结合,用叙述讲明实情,用议论阐明观点,有据而有论,明白有力地阐述了嵊州诗词沿革的过程,显示了作者对嵊州诗词发展的认识。譬如在阐述“嵊县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歌”时,作者写道:“提起嵊县参加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人们马上想起竺绍康和王金发,他们都是光复军的分统。可是他们人马倥偬,没有留下更多的诗文,绝无仅有的是1906年冬,王金发初次会见秋瑾时写的:‘不爱倚罗耽画楼,甘抱头颅挽神州。莫道丈夫尽豪侠,英雄还让女儿俦。’这首诗以激动的语言,赞扬了女侠高度的爱国热情。”文中,语言简洁干净,事理清楚明白,情感自然亲切。真乃高人之大手笔也哉。这样的文段,在“史略”中举不胜举,满篇皆是。 有“剡中诗社副社长”施珏兴先生者,写有“史略”的《后记》一文。文中这样评价说:“丁先生的书稿不是一般的文章,而是对嵊州诗歌史的研究和考证。不但弥补了我市关于诗歌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还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乡土教材。功德昭昭,泽被后世。” 诚然,施珏兴先生的话,是讲得不错的。可论其功德,不只是“泽被后世”,就是当代,给一切有志于嵊州诗词的深入研究者,又何尝不是提供了一扇方便之门呢?何况,读着丁老的《嵊州诗词史略》,对嵊州的诗词历史、对故乡的人杰地灵会油然而具自豪、会情动而生爱敬呢?丁老写的这部书,也应该是功在当代! 我捧读《嵊州诗词史略》之时,又记起丁老的为人和他先前送我的《素心吟草》。于是我想,嵊州诗词史发展到今天,丁老本人也应该是名在其列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