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鲁屯围鼓
释义

简介

在贵州省兴义市鲁屯镇流传着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舞蹈——围鼓。也许除了世代传承这种舞蹈的鲁屯人之外,对于更多人来说就连听也没听过,那到底什么是围鼓?

所谓围鼓,通俗点说就是围着大鼓跳舞,鲁屯围鼓的核心就是这个“鼓”字,舞蹈中一切打击乐具、舞蹈动作都要围绕着大鼓鼓师的鼓点来行动。而这鼓点也是有讲究的,其敲法有单手敲、双手敲、敲边鼓、敲鼓心、点放、双点放、急速放、连珠放、重放、轻放等等。那些手执乐器的乐师们就根据鼓点来演奏,跳打、蹬打、翻身打等等。鼓在鲁屯围鼓中的地位就像西方交响乐的指挥,是整个乐队的精神支柱,不过相较交响乐的指挥家来说,围鼓中的鼓师所扮演的角色更为多变,舞者的每一个步伐,或退或进或旋或转或跳或蹲,都要依托于鼓师的鼓点,他们时而碎步,时而方步、弓步,从这古朴原生态的舞步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炫目灵动的艺术美。

历史渊源

鲁屯围鼓源于古老的军屯生活,因而其表演带有军屯出征时的宏大气势,动作粗犷,节奏响亮,情绪激昂,风格纯朴。对于世世代代的鲁屯人来说,围鼓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围鼓表演时对场地、人员没有严格要求,少则4、5人可演奏,多至数十人也行。在表演形式上,分为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与周边艺术形式的交流的过程中,鲁屯围鼓吸收了川戏锣鼓的精华,并逐渐改进舞蹈的动作与鼓点声乐协调配合,经过几百年的提炼,演变成今天鲁屯颇具原生态韵味,有板有眼的乐声与舞蹈动作协调统一的围鼓舞。从内容到形式上除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外,更给人听音看形的艺术美感。跳围鼓的乐具一般有一个大皮鼓,四个小皮鼓,四个碗口大的马锣,四个大铜钹,八个大镗锣(视其场地大小可减少一半来舞)。

历史传说

其实关于鲁屯围鼓的由来,在鲁屯镇一直流传着一个一个口口相传的传说。话说清代道光乙酉年,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古镇里吕大老爷的小儿媳妇刚满月的第二天,背了一箩污秽的衣服来洗布溏洗。龙王爷怒不遏,认为污染了龙宫,遂派鱼兵虾将来惩治少妇。少妇洗着洗着溏水沸沸腾腾地翻涌起来,少妇慌乱跌入水中。吕大老爷的家人和满城人都赶到塘边来,等了半天,一点迹象没有。第二天,吕大老爷用二百两银请了一个精通水性的水手来打捞,水手从洗布点下水,下去几个时辰都不见人上来,等到傍晚时分,众人才失望而归。第二天早晨,小镇人去门口书院挑水,发现井里钻出一个水淋淋的人,挑水的人认出是水手,遂跑出禀告吕大老爷设宴款待水手,并问他在水底打捞的情况。那水手说:鲁屯城池下边象一口大锅罩着一片汪洋的水,地壳全靠四根石柱支撑着,有3根石柱被犀牛擦破了半边,他还看见有一头犀牛正在擦柱呢!要是3根柱被犀牛一擦断,鲁屯就要淹入海中。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一传出,鲁屯人无时无刻都提心吊胆十分恐惧。为了免除这场灾难,街坊到观音阁去抽签,问过吉凶祸福,方丈和尚看了签说:必须在长坝中间修座戏楼,才能镇住水妖和怪物,于是戏楼由镇南总兵李总爷出资修建。第一出戏就是刘十四打钗,意即用神钗手刘十四的飞钗去刺死犀牛。

后来镇上有个慈善会的会老向总爷建议:兵家都切忌滥杀无辜,犀牛乃宇宙间珍稀动物,处死为下策,驱赶为上策,这样既保护了人又保护了动物。以人为善,以和为贵。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地方父老都依了他的献言.鲁屯围鼓有驱邪逐兽的功能,宜将刘十四打钗改为打围鼓,众人皆言此计甚佳。当围鼓敲响后,正在擦柱的犀牛就被吓跑了,远道了。从此鲁屯的围鼓不仅一代代的打下去还逐渐衍成舞蹈,鲁屯人那份惧怕落海的担心也安定下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缔造了百年传承的围鼓舞技,风雨兼程,世事沧桑。鲁屯围鼓舞在当地流传从明清民国至今已几百年了,它一路走来几番兴衰、几番沉浮。但仍旧经久不衰、渗入到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红白喜事祝寿、庙会、祈福、庆功、纳财都经常去演出,每逢演出,百姓扶老携幼而来,将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传承与发展

如今鲁屯围鼓舞已走进屯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老百姓办喜事就用《三蝶》、《龙飞凤舞》、《架桥》等曲调来表示贺喜;祝寿就用《观星星》、《上京殿》等曲目;如果遇到祈福和祭祀活动就打《庆丰收》;如果是庆祝胜利就打《猛虎下山》、《暴风雨》等曲目;送丧则打《幺二三》、《八仙过海》、《上天梯》、《王家常》等等。2009年鲁屯围鼓舞走上了多彩贵州的舞台,让世人看到一个原生态和军屯文化韵味的舞种,让世人知道了鲁屯,并对鲁屯这个古朴而神秘的地方产生了向往之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