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鲁南千佛崖
释义

简介

鲁南千佛崖——泉源寺摩崖造像,位于苍山县城西约20公里处的尚岩镇文峰山西侧,东靠文峰山鲁南烈士陵园,东南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该遗址由泉源寺庙址和摩崖石刻两部分组成。千佛崖下为泉源寺旧址,据《续修临沂县志》记载:“下文峰山西行约七里许,有寺名泉源。寺后石壁嶙峋,遍刻佛像,古拙似六朝时物,名千佛崖。崖下有泉,自石隙中横出,汩汩有声,流入寺中,曲折汇为大池。绿树浓荫之下,清流激湍,颇有流觞曲水之胜。折而东南出寺外,泉水散漫灌溉筱竹数十亩。”相传泉源寺兴盛之时,客厅与厨房之间有天然泉水相连,厨房地势高,客厅地势低,客人来时,沿泉水传送饭菜,甚是便利,这就是“水传膳”的故事,泉源寺由此而得名。

寺庙旧址已成废墟,但随地可见残砖碎瓦,中间高台上至今仍有石泉飞流,清澈甘甜。寺后,悬崖高丈余,东西长数百米,石壁上遍刻佛像,或坐或卧,姿态各异,线条粗犷,气势宏大,但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相传,汉朝王莽追赶刘秀时,刘秀至此,人疲马乏,后有追兵,前临悬崖,纵马跳下,安然无恙。刘秀登基后,誓修千佛庙,虽官府拔银颇丰,但因当地官吏自肥,故刻佛像于悬崖上,俗称“千佛崖”。

现石刻造像保存在北面的东西长约200米的高低起伏的天然崖壁上,刻像15尊,大小不同,有的成组刻在一块石面上,有的单一刻凿,皆为盒中刻像,盒外作题记,遭风雨剥蚀,多难以辨识,佛像在“文革”时期遭毁坏,多数面部残损,最西端有一处二龙戏珠刻石,气势恢宏,保存较好,该寺庙及石刻造像建于南宋时期,后金人南下而遭荒废。凡是到过此处的游人都会发现这里的枣树上的疙针都是直的。为啥?这仍与王莽赶刘秀的故事有关。却说刘秀因东岳大帝的帮助,靠文峰神道摆脱了王莽军队的追杀,等他来到城墙山顶正要向南下山时,却见山南壁立千仞,也就是来到了俗称“百丈崖”的边上。正在迟疑之际,王莽军队又从后面包围了过来。前有悬崖,后有追兵,刘秀仰天长叹:“天将亡我也!”遂闭目纵马跳下悬崖。待落到悬崖之下时,刘秀人马却皮毛未伤。悬崖上的酸枣树也顺应天意,为了不划伤刘秀,原来倒着的针刺都变成直的了。附典的传奇故事给千佛崖的由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考古调查的角度来看,闻名遐迩的鲁南千佛崖,是鲁南地区乃至全省少见的佛教石刻造像遗存,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发展、石刻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1991年8月1日,泉源寺遗址及千佛崖石刻,被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齐鲁晚报》曾以“鲁南千佛崖揭秘”作专题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3年3月,日本佛学研究专家和我省专家学者同期现场考察,对鲁南千佛崖之秘提出新的推测。日本来访学者,东京立正大学教授、佛学家桐谷征一,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研究学会理事、邹城市文物局副局长胡新立随同考察,中外学者从题记刻石、雕刻技法和佛像布局、内容诸方面考察,发现了“京兆”字样题记,北宋“禅宗”鼎盛时期的佛像雕刻图式,未完成的十八罗汉造像风格与邹城市内北宋熙宁年间罗汉石刻极为相似,由此推测,此处石刻造像是始建于北宋中晚期。2009年5月份,苍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时,在摩崖造像前发现一尊石刻造像,其上有天福(913年)铭文字样,经考古调查,确认泉源寺摩崖造像时代为五代时期,比原确认时间上推了近百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