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庐山洞 |
释义 | 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相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 庐山有着悠远的道教传统,相传匡俗在3000多年前曾上山学道成仙,汉武帝敕封匡俗为“大明公”。宋徽宗加封他为“靖明真人”。东晋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并于此整理道教大典《道藏》,观内有当时中国最早的道藏目录。 唐玄宗封庐山道教为“九天使者”,敕建与五岳真君并列的“九天使者庙”,是庐山成为中国道教的重地。宋徽宗又将它更名为“太平宫”,并派任官员,进一步使它成为极负盛名的道观。 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庐山道教由此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佛、道两家在庐山共争共荣的局面。而唐代道士吕洞宾在庐山佛手崖的活动,也导致了道教与佛教争占庐山八百年的史事。 简寂观,庐山金鸡峰下,曾有座宏大的道观,名大虚观。它由道教宗师陆修静建于南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陆修静死后谥为“简寂先生”,太观虚遂称简寂观。 陆修静在简寂观研经传道达7年之久,观内道藏阁拥有当时最完备的道家藏书,是道教最大的经库。 简寂观已废,但现存大量遗迹,如演经礼斗石、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还有陆公安葬之地布袋崖。 说起庐山道教的福地洞天,当数庐山仙人洞,其实庐山仙人洞只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祀吕洞宾,将此洞窟更名为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李聃骑牛雕像。 仙人洞又名佛手岩,位于锦绣谷侧。洞为砂岩构成的天然岩洞,高6米,宽12米,纵深14米。因洞头岩石参差,形态如手指,故名佛手岩。原为佛家之地,曾建有佛手寺。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在此洞中修炼成仙,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易佛为道,建纯阳殿,祭祀吕洞宾,将佛手岩改名仙人洞。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长安道士静阳子又在岩左创建老君殿,并重修纯阳殿,增建藏经阁,始称仙人洞道院 。1951年,仙人洞住持张理松在政府帮助下,对老君殿进行了修葺。“文化大革命”中,仙人洞被交给园林部门管理。1988年 ,仙人洞交还道教界管理,重新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1998年,仙人洞住持叶至明募资重建老君殿。如今的仙人洞道院殿宇典雅壮丽,香炉钟鼎焕然一新 。 仙人洞内有乳泉一滴,浮空而落,故名“一滴泉”。泉下有池,围以石栏。石壁上有“天泉洞”、“静善泉"、“洞天玉液”等石刻。洞旁建有老君殿,内供太上老君 。仙人洞东侧有仙路,访仙亭等,西侧有蟾蜍石、石松等名胜。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于1961年题咏的诗名,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