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洲
释义

长洲

1.香港长洲

(一小岛)位于香港岛之西南海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连渔民流动人口)虽只有3至4万人,却为本港各离岛之冠。岛民大部份世代而居,故相处融洽、民风简朴、互助友爱。而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空气清新,绿化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近年,除有运输用之迷你机动车及接载老人往返医院与老人院间之小型车辆,于指定的时段及路段行走外,只有消防车、救护车遇到紧急事故才出动。除此,就没有任何其它可发出废气之车辆行走,故长洲可以说是无烟小岛。而由于其形状南北阔而大,中部窄且长,状似哑铃,故又称哑铃岛。究其成因,实由于原初南北两小岛,沙土经千万年随海浪流向现今之中部,不断冲积,其后因地壳上升,最终相连一起而成。顺着此势,聪明的渔民,便将西面的港湾发展成渔港、码头及避风塘;东面则成为名闻港九,甚至海外的东湾泳滩。

在1996年以前,长洲最为人所识者,主要为充满神秘的张保仔洞与及以抢包山、飘色而吸引大量游客参观之太平清醮。但于1996年,在阿特兰大举行之奥运会,香港之李丽珊为本港羸取历史性之第一面奥运金牌(滑浪风帆)后,因李丽珊乃长洲土生人士,故她得奖后回港,乘专船返长洲当晚,码头附近一带万人空巷,祝贺之花牌挂满当眼处,灯火通明,充满欢乐气氛,其受欢迎之程度,敢夸空前。各大电视台、电台更现场直接转播,记录了这历史时刻,直至珊珊回家休息,方告终结。从此,风之后李丽珊,亦与长洲的名字,经常连在一起了。

长洲之经济发展,由于地理特点,初期均以渔业为龙头经济,故有造船业(全盛时期有船厂、修船厂、桨橹厂,共24家之多)及渔具业(渔丝厂、渔勾厂)。而后期因香港轻工业蓬勃发展,连带长洲亦纷纷设厂,计有织造业、皮革业、纸牌厂、珠炼厂、塑料厂、火柴厂;更有加工业如:食品加工(凉果、咸鱼、虾榚、梅菜等)、玉石加工、藤具加工及瓷器加工等,为长洲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长洲经济发展,贡献甚大。现今时移势易,均一一被淘汰,或日渐式微。而洲民亦大部份往港岛谋生计,故现只有旅游业,成为长洲之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事实上,长洲这个无烟小岛,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迹、景点、古庙、地理(地质及地形),甚至考古学等各方面,均甚为有趣及具历史、文化之参考价值,我们将会稍后逐一为大家介绍,唯可能由于数据搜集方面或有未尽善之处,祈望各方君子指正、赐教,则不胜感激。

前往长洲之公共交通工具,现由“新世界第一渡轮服务有限公司”所经营,班次比前频密,更加设快速船行走,倍感方便。当大家每日为生活奔波,饱受污浊空气扑面,喧闹都市的煎熬,令人透不过气来,何妨“偷得浮生一(几)日闲”,优哉悠哉,远离都市,或结伴,或一家大小乘搭小轮,到长洲一游,保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犹如张弓之得到松弛,经脉之得以打通。身心得到舒畅,才可重振精神,继续拼搏!

如何前往香港长洲

于中环5号码头 (港铁香港站E1出口,穿过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乘渡轮直达长洲,需时约30至55分钟,船程视乎渡轮种类而略有不同。

长洲族群活动

长洲是一个 很特别的小岛,海湾虽不深阔,然却有群岛围拱;在二十世纪前仍是一个中转站,也是一个良好的遮避栖息之所 。明清以前,中国沿岸各地的渔民,经常来到这区水域捕鱼及修补渔具,久而久之艇户的人数也渐渐地增加起来了。 在清乾隆年间对长洲来说是一个重要时期,长洲不但发展成为墟市,岛上很多庙宇也是在那时候建成。十九世中叶,长洲已是一个繁盛的渔港;那时的水上人口(蜑家)比陆上居住的还要多,其后中国广东省及沿海地区居民陆续迁居至岛上定居。 大体上长洲是一杂姓之岛屿,没有固定居民,亦没有围村、祖堂;居民来自四方八面,所以这里有句俗话,说人人都是 “水流柴”。

长洲居住的陆上人口,大概可分四派。他们都是从广东省邻近各地迁徙而来,有些是来自本县新安县(即是现在的宝安县) ,有些是从北面的东莞而来的,有些是从珠江西面的四邑县而来的,还有一些是从东北面的惠阳和潮州县而来的。此外,尚有那些 从远处福建省来到这里经商的,渐渐地在这岛上居住下来。据《离岛区风物志》所载,宋末时徐东福一族带同家族五房人口约三十多人,护送宋帝昺逃亡至九龙城;后为元兵追杀,再逃至长洲现时之鹤佬巷(学佬巷)定居。三百年前罗氏及朱氏先后来到岛上定居,其后黄氏、邝氏、卓氏 、卢氏等也成为长洲岛上的大族;对长洲的社区建设及发展作出了贡献。现时岛上仍有罗氏、朱氏、黄氏等的宗祠。而在水上居住的渔民,主要是蜑民;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的会所,但却有十馀个行业、社团组织,负责联系渔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早在1841年以前很久的时候,英国人还没有统治香港,长洲已是一处很重要的地方;对比当时新界最大的市镇元朗,它的人口尚不及当时长洲的多。它的位置是在广州和广东东部各地的航 上,相去澳门也不很远。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岛上商贸发展蓬勃,遂吸引 更多不同祖籍的人士陆绩前来定居,并与同乡一起成立同乡会来加以团结和互助,处理乡民间的纠纷。据资料显示,在1898年的时候,那里有六间主要的庙宇,四间同乡会,和一间街坊会。现时长洲岛上的 同乡会所包括有东莞会所、宝安会所、惠潮府、潮州会馆、惠海陆同乡会、汕尾市同乡会、顺德 同乡会、中山同乡会、四邑益善堂 、五邑同乡会等。进入二十世纪初,岛上居民成立了一间街坊会,为长洲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起着守望相助的效果。现时长洲的街坊组织有北社街坊会、新兴街街坊会、兴隆街 值理会、大新街街坊会、中兴街街坊值理会等。虽然长洲居民今日已混杂而居,但从岛上庙宇和同乡会的分布来看,大概可知道不同族群最初居住的地域。

在1898年以前,长洲这个社会实在是很需要那些社团来增 自助的。道理却是明显得很,因为不论它在地方上是怎样重要,也只不过是一块孤立的偏僻地方。而且人口是这么复杂,实在是很难完全没有纠纷的。事情就像传道会的一项报告书所说:‘在岸上的社会里,广东和鹤佬这两派的人,为的是言语不同,大家仇恨很深,常常发生嫌隙’。另外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中国那时候的县政府,很不活跃,但求保持地方安宁,防止严重罪案,和征收赋税,以便充实库饷,好得因循下去。简单的说,那时候的长洲,是需要依靠自己的照顾,所以必须借重所说的社团来协助了。

现今三个社团尚保存自己特有的石碑,我们可以窥知他们是怎样进行自助的。 从岛上 这些有历史性的遗物得知,在那时候,长洲是有许多命途多舛的可怜人。 第一块石碑是记述有关救济贫苦无依的人。在1807年的时候,当地有一店东,发起筹办一间收容所,以照顾患病和垂危的人。第二块 石碑是在宝安会所属下的一家房子里,登记了有关由1850年至1860年的一段紊乱时期,岛上防务的需要。碑上记述了有居民领袖,得到了中国县官的许可,召募精壮的乡勇,协助防止有不轨企图的外人侵进长洲。

第 三块石碑是记述有关教育的自助。在东莞会所属下的一家古屋里,记述了该会在1866年的时候,重修了一所私塾或书斋,方便会友和别人的子弟就读。当时有一位中国军官听到了这些事迹,便很热心地去赞助。这位便是九龙协镇的都督,他在一块纪念的石碑上刻了:‘余于光绪丁丑年间(1877年至1878年) ,镇守九龙,得聆善士之名,传炙人口,特访相会,获睹眉宇,始识其为商贾中人,乐善依然不倦,深为嘉许,即造册劝官绅士商,捐金再勷善举’。

在1898年的时候,除了上述的四间同乡会,在长洲分别负起了自已己本份的责任,还有 一间街坊会,留意岛上的公益事情。它的会员很多是有名望的店东,有时候,他们也是其他同乡会的理事。1898年以后,当英国人草拟业权表册以测量和安置土地的时候,街坊会的会所被列为公众物业,一部份拨作教育用途,其馀的一部份拨充更楼。更夫则由街坊招募,晚间在街上巡逻。街坊会还须向各商店,按照它的规模大小,征收会费,以维持更夫和修葺更楼的开支;还建筑了一座很大的公墓,埋葬贫苦无依,身后萧条的死者。这座公墓是在1873年的时候,筑于长洲西部的大石口。

长洲太平清醮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长洲之太平清醮又称包山节。每年四、五月间于长洲举行,极富地方特色,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节庆活动。北帝庙前可见三座以竹棚搭成、高约16公尺的包山和三神的肖像,蔚为奇观。庆典的焦点无疑是引人入胜的飘色巡游,小孩们装扮成古今人物和传说中的角色,以支架支撑在手推车上巡游,彷如飘于半空之中,为围观人群带来不少欢乐。“包山节”期间,参加长洲旅游团,可以感受传统节庆的欢乐!

长洲太平清醮——长洲街坊一般叫“打醮”。据《昭明文选》指出:“醮诸神,礼太乙”。而《隋书》中指:“夜中于星辰之下,陈放酒脯、饼饵、币物, 历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农民百姓对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谢,或祈求平安而举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过道士、和尚为媒介与鬼神沟通,这个活动称之为“醮”。而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庆成醮、火醮等四类。太平清醮是一种保平安的“平安醮”。此后道士为人设坛念经祈祷叫“打醮”。于汉末道教盛行之后,逐渐衍变成“僧道设坛祭神”的专有名词,其原始意义,主要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最后成为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为一的民间祭典活动或传统节日。在香港,除长洲的太平清醮外,在沙头角吉澳、西贡高流湾及塔门等都有打醮举行,称为“安龙清醮”。

长洲是位于香港南部的一个离岛,其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活动。香港邮政署于1989年5月4日以此为主题发行一套4枚邮票,展现了这一活动的盛况:高高堆起的包山和飘色巡游中穿着传统服装的女孩、纸扎的神像及搭建的门楼。

长洲的太平清醮,历史悠久,据说在清朝中叶某年,当时本洲发生瘟疫,死亡枕藉,洲民在惊惶之余,群集北帝神前,祈求消灾解难,后得玄天上帝指 示,延高僧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魂,奉神绥靖游行街道,其祸乃戢。此后,择定于每年农历四月份内为建醮期,至于何日,则需于当年正月下旬,由惠(州)潮(州)府同人在北帝前杯卜选出筹备醮会之总理,再杯卜醮期。此举为历年洲民所奉行不替,迄今未尝中断。但2001年杯卜结果,刚巧卜得四月初六为起醮之日,神算至最热闹及最受欢迎之神銮会景游行节目在四月初八日,亦为佛祖诞--新订之公立假期,当即“大胆”再杯卜北帝,是否“同意”以后之醮期皆订为相同之日,以使更多善信普天同庆,参拜诸神。结果北帝“欣然同意”,因此自2001年起,一年一度的长洲太平清醮的醮期就定了下来。

这个“打醮”不但成为长洲人的盛事,更受到港九市民所欢迎,甚至成为香港在海外宣传旅游时,所推介的一个重点。主要吸引人的是:三个高达数十尺 的三大纸扎神像(大士王、土地公及山神)立于神棚;有高逾五十尺之饱山三座矗立于醮场内;各街坊社团各出奇谋的民间传统飘色。其它还有南狮、北狮、麒麟、潮洲锣鼓等等,每每使各观赏人士,津津乐道、叹为观止。历年来,不少港督、司级官员、各国驻港使节、社会贤达均曾参与盛会。

太平清醮每年主要有两项节目:抢包山和飘色巡游,其中抢包山更是长洲所独有的。长洲居民及远近的渔民都相信,包山的包能治各种疾病,抢到它们不仅能代来幸福,也有了看家的药物。说起来也奇怪,那些经过日晒雨淋的包,竟会不坏不变味。原来的抢包山活动是太平清醮最后一晚的压轴节目,因1978年人们争相攀爬约20米高的包山抢包时,发生包山倒塌造成人员受伤的意外,此节目遭明令禁止,现已改为由专人发包。

大部分地区都称打醮时侍奉神明的代表为“缘首”,长洲、元朗等墟市则称这些代表为总理或值理,他们是在神前杯卜选出的,在打醮的大部分仪式中代表乡民侍奉神明。选缘首一般都在各社区中最重要的庙内主神前问杯决定,俗称“打缘首”。有资格打缘首的,一般是该主办集团的男性成员。大埔林村乡、元朗厦村乡约等由多个异姓村落组成的地域社区,便只有原居民才有资格当缘首。长洲则规定只有惠潮府的成员才有资格成为总理或副总理。

太平清醮以其独特的内容,吸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2.传说仙山

出自汉 东方朔撰的《十洲记》(全称《海内十洲记》)

《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

是虚构的仙境之地。

《十洲记》中 长洲 原文: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巳之地。地方各五千里,去岸二十五万里。上饶山川及多大树,树乃有二千围者。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丘。又有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又有风山,山恒震声。有紫府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

《十洲记》曰:长洲一名青丘,在南辰巳地,地五千里,去岸二十五万里,上饶山川,又多大树,树有二千围者,一洲之上,专是林木,故一名青丘,仙草、灵药、甘液、玉英,靡所不有。(《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丘)

《十洲记》曰:青丘山上有紫宫,天真仙女多游于此。(《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居处部一·宫)

《十洲记》曰:青丘山上有紫宫,天真仙女,多游于此。(《艺文类聚》)

《天上谣》李贺(唐)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青洲:即长洲

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

长洲岛位于中国广州市东部,是珠江口内的江心岛屿,属黄埔区长洲街道,常住人口约2.7万余人。岛内有众多的革命遗址、名胜景点和纪念胜地,为广州的旅游胜地之一。

岛长约4.2公里,宽约2.1公里,陆地面积7.23平方公里,略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哑铃形状。因形状狭长,故名长洲岛;又因地处黄埔,又称黄埔岛。原是珠江口内的岛屿,再由珠江的泥沙冲积而成,其主峰大石岗为花岗岩的山岗,海拔89.4米。东、南、西部地势较低,已开垦为农地,而北部山岗较多,为工业和居民区。

4.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

长洲区位于梧州市区西部,东北邻蝶山区和苍梧县长发镇,西南与苍梧县龙圩、人和镇和藤县塘步镇相壤,梧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在建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综合办公大楼均坐落于辖区内,该区将成为梧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洲区水陆空交通便利,长洲岛是全国第二大内陆岛,梧州长洲民用飞机场建于岛上,水路可直通桂林、南宁及粤、港、澳。陆路有321、207国道,南梧二级公路以及在建的苍(梧)郁(广东郁南)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贯通。

长洲区的前身为梧州市郊区。1951年4月,梧州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月撤区并乡,同年10月设立红旗人民公社,1984年9月,恢复梧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市委确定郊区党委、政府为县处级建制。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进行区划调整,撤销梧州市郊区,成立梧州市长洲区。辖原市郊区长洲镇和新兴、龙新、平浪3个村,以及从苍梧县划入的倒水镇、蝶山区大塘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377.76平方公里,总人口14.38万人。

长洲区是梧州市主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1956年和1975年,分别有某地面积1038亩和4500亩。2002年蔬菜产量6.27万吨;水产品产量5248吨;肉猪出栏10.199万头;家禽出栏349万羽。全区的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2002年有大小企业2292家,企业总收入29.2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93.22%。林地面积28.196万亩,1999年调查森林覆盖率62.82%。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3个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价)3.94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25.29亿元。财政收入5870万元,比1990年增加 14.7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比1990年增加3.20倍。

郊区党委、政府建立以来,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改革开晚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期,连续4年获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双文服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郊区的文教事业蓬勃发展,赛龙舟历史悠久,多次在市龙舟赛获得名次。改革开放后,创作了不少新歌舞,并在梧州市全市文艺汇演获殊荣。早在清光绪末年,长洲岛就开办蚕业学校,2001年,全区有小学19所,境内有中学5所。该区人才辈出,在清代曾有“苍梧六举长洲四”之誉,全区有进士11人,举人36人。

建置沿革 梧州市郊区建于1951年2月,由河滨镇的九龙。太和。新民等村和苍梧县第三区的旺步乡及第四区新华乡的钱鉴村等一乡4村合并而成。同年4月,成立郊区人民政府。分设和平、东兴、旺步3个乡,20个行政村,人口9937人。1952年2月19日,增设西兴、塘源2个乡。1953年2月11日,增设高旺乡。1953年,撤销郊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翌年6月,复称郊区人民政府。次年8月,又改为郊区公所。1956年6月,郊区下辖的5个乡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月,撤区并乡,分设三云、旺步2个乡人民委员会。8月,三云、旺步乡和由苍梧县划入的扶典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为红旗乡。10月,梧州市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生产大队。

1960年4月,增辖苍梧县划入的龙新生产大队。1970年11月,又增辖苍梧县划入的正阳等12个生产大队。1976年4月,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辖红旗人民公社。1979年2月,撤销郊区革命委员会,分设红旗、长洲。扶典3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2月,梧州市人民政府将红旗公社的东兴大队划出归市蝶山区管辖。1984年9月23日,恢复郊区人民政府,郊区辖长洲、龙湖、城东3个镇,19个村民委员会,322个村民小组。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进行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长洲区。政府驻地由新兴一路胜龙里10号移址新兴二路193号,并于当年8月举行办公大楼乔迁和长洲区成立授匾仪式。辖长洲镇、倒水镇,大塘街道办事处。兴龙办事处,共35个村(社区)居委会,625个村(居)民小组,32268户(其中农业户22942户),143800人(其中农业人口88741人)。

自然环境 长洲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其间。年平均温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对湿度78%,年无霜期长达341天,年太阳辐射量113. 454千卡/厘米。土地以红壤土为主,从可利用方面分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类,基岩以砂页岩分布最广,花岗岩次之。有大小山峰30座,最高的天子顶,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从境内通过。属长洲区辖内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较大河流有17条,集雨面积约163.36平方公里。

乡镇企业 清朝嘉庆年间,长洲就有蜜枣制作工场。民国年间,长洲丝织品颇有名气。1958年有社队企业3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企业被迫停办,1978年有社队企业193家,总产值611.36万元。1985年后,乡镇企业形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饮服务业4大支柱。1990年发展至1448家,总收入408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0. 1%,龙湖、长洲、城东3个镇被评为梧州市明星镇;新兴村企业收入超亿元,成为自治区百强村之一。1995-2000年,有外资企业42家,营业收入2.四亿元,税金753.9万元,1998-2000年,产品出口货值6769万元。1997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5.28亿元。1994-1997年连续4年获自治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区)”称号。1998-2001年,郊区政府在贯彻《乡镇企业法》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郊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办法》等文件。2001年乡镇企业总收入25.91亿元。4年间,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5%,营业收入增长14.11%,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 235亿元。2002年,营业收入29.28亿元。

土特产品 有长洲蜜枣、蚕丝织品(丝织渔池布)、响水桑寄生、各种规格鱼苗、长地玉兰花、青皮冬瓜、华堂肉桂、春冬蜂蜜、火山甜笋、井底米粉等。

蔬菜 市郊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东兴、高旺和长洲岛等村农民,都以种植商品菜为生。解放后,郊区人民政府贯彻“以蔬菜生产为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确定东兴、和平乡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400多亩。1953年,发展至733亩,上市产量290万公斤。1971年,将增辖从苍梧县划入的长洲、泅洲岛上5个大队,列为蔬菜生产基地。当年,有蔬菜基地面积4500亩,上市蔬菜产量1650万公斤。1979年后,将河口、龙华、龙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40亩,上市蔬菜3345万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79亩,蔬菜上市4599万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积6370亩,蔬菜上市量5215.4万公斤。

20世纪60年代起,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新良种,建立和健全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和科技网络,推广应用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保护地膜、小棚育苗和遮阳网、防虫网。2001年,蔬菜品种由1953年的53个,增至102个,不少反季节蔬菜,四季常青,做到上市蔬菜数量足,无淡季,品种多,质量好。

粮食、经济作物 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54年水稻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量2405吨,亩产156公斤。1972年播种面积3.49万亩,总产8160吨,亩产234公斤。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部分水田改作鱼塘和甘蔗、菜地。1992年水稻播种面积 l.74万亩。2001年为 l.59万亩,总产量分别为4791吨和4866吨,亩产分别为276公斤和306公斤。2002年水稻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437万公斤,亩产324公斤。此外有少量玉米、小麦和红薯。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1955年有甘蔗面积543亩,总产量1459吨,亩产2.69吨。1975年,种植面积7599亩。1992年3621亩,总产量1.09万吨,亩产3.01吨。随后由于糖厂转产,郊区不再种植甘蔗。经济作物还有少量木薯和蚕桑。

畜禽业 畜禽业以生猪、鸡鸭为主。1950年生猪存栏1758头,1957年5749头,公社化时强调集体饲养,生猪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养猪,1985年生猪存栏6.917万头,肉猪出栏1.998万头,2002年生猪存栏7.96万头,肉猪出栏10.08万头。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为主,数量不多,公社化大办食堂时,限制家庭养禽,数量更少。改革开放后,家禽饲养飞速发展,1985年家禽出栏30.5万羽,2002年出栏349万羽,禽蛋产量1421吨。

水产业 水产业主要是淡水渔业。长洲区气候暖和,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洲岛素来是天然的优良鱼岛。当地江河捕捞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献记载。天然的“长洲鱼苗”享誉国内外。直至“长洲鱼苗坐飞机”漂洋过海,落户异邦。这在当时曾一度传为佳话,至今“长洲鱼筛”广为业内人所用。民国19年(1930年)鱼苗捕捞量38亿尾,1973年37.52亿尾。此后,长洲家鱼人工繁殖技术逐渐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破坏严重,水患不断,水质恶化,天然鱼苗产量急剧下降,1987-2000年,年产量不足1亿尾。2001年鱼苗产量明显上升,当年鱼苗产量2.56亿尾。1978年,成鱼捕捞41吨,1989年87吨,2000年119吨。

解放后,全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长洲的池塘养鱼水平较高。据统计1950年、1974年、1990年、2000年的池塘面积分别为350亩、3553亩、5174亩、8329亩;1972年、2002年的亩产量分别为8l.38公斤、610.79公斤,总产量分别为26.35万公斤、514.90万公斤。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5248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长洲人开展集约化的网箱养鱼。1991年、1995年、2001年,网箱面积分别为100平方米、2048平方米、8984平方米,总产量分别为3000公斤、7.18万公斤、72.10万公斤。2002年,网箱面积发展到12311平方米,总产量110吨。

林业 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28.6%。1972年,有林面积17.93万亩,其中用材林10.35万亩,经济林870亩。总蓄积量22.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57%,绿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华堂、思扶、扶典、河口、双桥、龙平、龙华、平浪、新民、龙新等村。1991年,林业用地27.45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5.95万亩,占林地面积94.54%。森林覆盖率62.6%。同年,实现消灭荒山目标。1994年,实现绿化达标。1995年、1999年和2000年,华堂、思扶和龙新村,分别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千佳村”称号。1999年,有林面积26.63万亩,其中用材林22.65万亩,经济林2.83万亩,总蓄积量57.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82%,绿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积26.11万亩,林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

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主要有果树、花卉、盆景。解放前,种植水果较少,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果树共有6171棵。解放后,水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也随之增加。1953年,有水果面积290亩,产量148.l吨。1965年,建立村级果园7个,种植水果面积1244亩。1974年,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联办的千亩红岭果场的示范作用下,有14个大队建立了百亩果场,加快了水果生产的发展。1983年,有大队果场16个,生产队果场72个,林植水果面积4465亩,产量844.5吨。1985年,取消水果派购任务,调动了农民种果积极性,出现农民大办果场、山庄热潮。1990年,种植面积达9792.4亩。2001年,水果种植面积9570亩,产量1772吨,分别比1953年增加9280亩和1623.9吨。2002年,水果面积1.02万亩,产量1833吨。

水果品种主要有:柑橙、蕉类、芒果、李、梨、沙田袖、荔枝、龙眼、柿子、石榴、菠萝等。种植花卉、盆景较多是长洲镇的长地、竹湾和龙华村。

交通 交通以水陆交通为主,梧州机场坐落在长洲岛。水上交通由于清江、西江、枝江流经郊区,北可通桂林,西可通南宁、百色,东可通广州、香港、澳门。20世纪60-70年代,开通了旺步、塘源、扶典、龙新。思扶、华堂、平浪、三龙和长洲等18个村的乡村主干道。90年代部分主干道铺设了混凝土路面。2002年,公路总里程296.7公里,其中国道2条,里程43公里;县道3条,里程20公里;乡道13条,里程90.8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100%,二级公路占38.55%。2002年,全区拥有车辆582辆,其中客车62辆,货车250辆,拖拉机270辆。

财政 1986年前,郊区本设置财政管理机构,由市财政局(科)直接管理。郊区人员工资、福利、公务费、会议费等一切费用,制订预算计划,报市审批,由市财政局拨给,费用不足时,再申请追加。1987年,郊区设立一级财政,当年自行组织收入192.24万元。1988年,财政实行“核实收支基数,递增上解收入包干,超收全留,歉收自补”办法,当年财政收入395万元。随后郊区政府积极发展生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税收征管,坚持适当从紧,抓好增收节支,使财政收入稳步上升。1995年,财政收入2070万元,2001年财政收入4788万元。开支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1988年财政支出250万元;1998年和2000年财政支出分别为3195万元和3760万元。2001年财政支出为4714万元,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002年,财政收入5870万元,支出5434万元。

村民收入。解放前,郊区农民大部分靠祖耕田地和打工卖柴取得收入。土改后,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收入较稳定。1956年至20世纪70年代,农民收入主要靠集体分配所得和一些家庭副业作补充。集体人均纯收入在40-120元之间。改革开放后,村民人均收入显著增加,1987年、1995年、2001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563元、1689元、3053元。2002年,人均纯收入3255元。村民在信用社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1993年、1996年和2001年存款余额分别为6040万元、1.378亿元、1.8l亿元。2002年存款余额1.87亿元。

人民生活 村民生活消费。解放前,农民生活清苦。解放初,农民分得了土地,基本能吃上两粥一饭。1962年,人均口粮260.49公斤,1985年249.85公斤。1996年百户调查,人均食大米137.89公斤,食肉及其制品31.65公斤。2001年百户调查,年人均食肉及其制品36.6公斤。人均衣服最少有4-5套,鞋袜3-4双;青年男女讲究时款,中老年人也极少穿补丁的衣服,冷雨天劳动,多穿水鞋。80%以上村民新建砖混结构楼房,不少农户还进行装修,全郊区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群众出街入市,多是车船代步,华堂村不少农民,上山劳作也坐摩托车。2000年,全区有摩托车4770辆,中巴、的土62辆,自行车有3万多辆。此外,多数农户拥有高级家具和各种家用电器及燃气炉具,不少家庭用上程控电话、BP机和移动电话。

水利建设 郊区地势较低,易受洪灾也易内涝。为防洪涝,1954年起至20世纪70年代,筑起防洪堤30处,共长39.87公里。80年代至2001年,主要对防洪堤加高加固。1998-2001年,郊区各级政府投资3096万元,加高加固防洪堤28.2公里,修复水毁缺口 45处,长达27公里。加高加固后,长洲岛可防御24米洪水,其他村可防御23米洪水。为解决内涝水患,1968-2000年,建起排涝机站25处,装机和水泵各30台,保护耕地3750亩。为解决耕地灌溉用水,1952年开始用柴油机抽水,1968年有柴油机12台,136匹马力,抗旱面积380亩;1958-2000年,建有电灌站8l处,装机82台1383.8千瓦,灌溉面积8901亩。60-70年代,建设喷灌工程 62项,装机 64台875千瓦,喷灌面积1162亩。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喷灌站部分不再使用。

村镇建设 20世纪60年代前农民住房较简陋,70年代部分农民建了泥砖瓦房。80-90年代,80%以上农民建了砖混结构楼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村委(大队)办公用房,60-70年代普遍为砖瓦楼,80-90年代,有16个村委会已新建了砖混结构楼房。1978年至80年代,3个公社建了办公楼,建筑面积共2865平方米。2003年2月,3个镇的办公楼分别进行装修,外墙贴上瓷砖。

20世纪60年代起,郊区架设了用电网络,80年代各乡村全部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80-90年代临江两岸乡村,安装了自来水,山区乡村则采用管引山泉水,解决了人畜饮用水困难。1993-2000年,郊区建成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8个,历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6万多人能看到广播电视。1991年,在龙新11组建成畜禽交易市场1个,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90年代至2002年,修、扩建村级小市场5个。

党的建设 梧州市郊区党组织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工作,1951年2月郊区政府成立后,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翌年,市组织上改妇作组到郊区开展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剩产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1954年郊区党委成立后,组织群众通过合作化运动,变革了个体土地私有为农民集体所有。并组织建立党基层组织,培养发展党员。60年代中朝前,发动党员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初步建起了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社队企业开始兴起。70年代,红旗公社党委发动各大队、生产队开办集体林场、果园,大搞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发展社队企业。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经营”体制,经济生产快速发展,199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71万元,比1978年的1154万元增加9.2倍。2002年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31.41亿元,比1990年增加25.68倍。

郊区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在改革开放后,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充实和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和有关工作部门的力量。1987年郊区机关和3个乡有干部137名,2001年有干部466名。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也在壮大,1987年有党委5个,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46个,党员1384名;2002年有党委6个,党总支部18个,党支部140个,党员2227人。

法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在90年代,党委、政府在开展“三五”和“四五”普法教育的同时,还开展了党风党纪教育,革命传统和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开展拥军优属、“五好”家庭和“四有”公民等教育活动。1994-1997年,郊区人民政府连续四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启治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9-2001年,坚持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群众,学习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双拥工作,1999年市郊区获国家民政部授予“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区”称号,2000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双拥达标先进单位”称号。

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梧州府在长洲岛开设梧州中等蚕业学堂,这是广西最早创办的职业教育学校。民国年间,建有国民中学。解放初期,有小学利所,学生2800多人。1957-1979年有民办中学2所。1980年,境内有中学5所,小学19所,小学在校学生9600多人。1991年,市将郊区境内的中学2所、小学19所下放给郊区政府管理。1991-2001年,郊区政府投入教育建设资金875.5万元,对绝大部分校舍进行重建(含水毁修复)。同时狠抓教育“两基”工作。经1997年和2001年自治区政府两次评估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并获“自治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郊区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415人;小学19所,学生9425人;中学、职中各1所,学生975人;电大1个班上53人。此外,郊区境内有市办的4所中学,招收郊区学生。

科技 解放初,以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为主。1979年,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农技推广站、农科组和农科小组。全区有农技人员(含农民技术员)1685人。改革开放后,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良种。其中引进品种畜禽15个,水产20个,蔬菜58个。1985-1998年,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212期,培训农户7211户。1992年,郊区政府实“施“科技兴郊”战略,涌现种菜能手300多人。2000年,推广薄膜小棚栽培 3500亩,1995-2001年,遮阳网示范面积累计达1.83万亩。林业生产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技术,有效地防治马尾松毛虫和肉桂枝枯病。1981年以来,科技成果有10多项,其中获自治区奖励5项,获国家科协奖励1项。2002年2月,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文化 郊区民间的舞醒狮、对山歌历史悠久,解放前后持续不断。20世纪50-60年代,按各时期的形势要求,编演的剧目主要有《寺冲人民幸福多》、《避孕后的幸福》、《山花烂漫》和演鹿儿剧等。1985年,郊区文化馆成立,19个村均设有文化室,举办了多次全区书法、美术、摄影展览;1993年,不少村开设万册图书馆。1996年郊区成立了艺术团,先后成功举办了《走向春天》、《撤歌新世纪》、《歌海情》、《欢腾的热土》等大型文艺汇演,其中《欢腾的热土》获市特等奖,小组唱《山村新日夜》获自治区2000年“八桂群星文艺汇演”一等奖。

卫生 解放前,群众求医主要靠中草药医生。天花、麻疹、范换寺时有流行。解放后,1950年,成立市第一卫生所,负责市郊农村卫生工作,有医生5人。1953年,成立郊区卫生所,有医护人员6人。1958年,建立红旗公社中心医院,有医务人员24人,病床40张。各大队成立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0多人。1962年、1979年,长洲、扶典卫生院相继建立。1971年,培训农村医生174人,接生员179人。历年来,卫生院工作以妇幼保健、卫生防疫为主,对天花、流行性脑膜炎等进行免疫预防接种。1982年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保偿制度,免疫苗全程接种率90%以上。2002年,郊区3所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65人,病床38张。有乡村医生153人。

体育 武术、舞狮、赛龙舟等民间体育历史悠久。解放后,每逢喜庆日子,特别是春节期间,武术随着狮队在乡村竞相表演。每年端午节,都有几艘龙舟参加市的竞赛。20世纪90年代,龙华泅恩洲龙舟队曾经多次夺得第一名。此外,球类运动蓬勃发展,1996年在自治区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郊区乒乓球选手取得团体单打第四名。1998年起,各镇多次举办‘信用杯”体育比赛,每次参加竞技选手逾2000人。2000年10月,举办了郊区第一届运动会,参赛运动队9支,运动员500多人,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等10多个。

旅游景点 有西江河中的龙洲批峙,旺步的火山夕焰和允升塔以及圣文园、长洲岛的长岛飞虹、高旺的八宝塘和炳蔚塔、龙新的玫瑰湖、龙平的东华庵等。

文物古迹 郊区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有东汉干栏式铜仓等3件;古墓有高旺凤凰山的南明王族墓葬群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吴廷举工部尚书墓等7处。

重要事件 1926年,钱鉴村乡农会成立。同年5月,建立郊区农民协会联合会办事处,林培斌、黄人权、罩露如等为负责人。至1927年3月,建立了18个乡农会,会员达1320人。2002年3月,经梧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龙湖、城东划定为革命老区镇,新民、新兴、高旺、平浪、扶典、河口、双桥、竹湾等8个村划定为革命老区村。

1956年,长洲乡张朝伦被评为全国渔业劳动模范,赴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

1959年6月,红旗人民公社获国务院授予1958年度“农业社会主义建设进集体”称号。

1994年6月ZI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办领导到长洲、泗洲、泗恩洲视察灾情

人物 清代,士子辈出,曾有“苍梧六举长洲四”之誉。全区有举人36人,进士11人。光绪三年(1877年),关广槐考取进土,其长子关冕钧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考取进士。关冕钧力倡“铁路救国”,曾任翰林院编修、京绥铁路局总办。民国期间,任南北议和代表、晋北榷运局局交等职。多次赴欧美考察,建议开辟西北边题,一生与其两子一起为发展国家铁路奋斗。民国时期,任国民党副团(县)级以上官职的有21人。解放后,有自治区(省)级以上英模、先进工作者25人。20世纪对年代,红旗公社干部何友嘉、练辉南,长洲农民汪明森、陈火土作为中国农业专家赴非洲的咖篷、卢旺达、圣马力诺执行援外任务。

长洲区政区表

(2003年4月,辖2镇2街道办事处)

长洲镇(7村):泗洲村、正阳村、寺冲村、长地村、竹湾村、龙华村、龙平村

倒水镇(1街17村):倒水街、倒水村、龙江驿村、富万村、大同水村、古道村、蓬冲村、古城村、富庆村、旭 村、路垌村、平石村、渔业村、马水村、仁义村、三贵村、大桥村、古善村

大塘街道办事处(7社区):

金叶社区:西堤路北侧(部分)

新兴二路南侧(部分)

龙山社区:新兴二路北侧(部分)

大塘社区:新兴二路北侧(部分)

西环路南侧(部分)

华洋社区:新兴二路西南侧(部分)

新兴三路北侧(部分)

恒祥社区:西堤路北侧(部分)

奥奇丽路东侧间分)

新兴二路南侧(部分)

京梧社区:新兴二路东北侧(部分)

丰业社区:西堤路北侧(部分)

奥奇丽路西侧(部分)

新兴三路南侧(部分) 红岭路

兴龙办事处(3村):新兴村 龙新村 平浪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长洲区的一部分

2003年4月,辖7村:泗洲村、正阳村、寺冲村、长地村、竹湾村、龙华村、龙平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长洲岛,长洲镇的一部分,长洲镇除龙华村、龙平村和泗洲村(岛)之外的全部.

距梧州市区12公里的长洲岛是我国最大的内河岛。长洲岛为一个江心岛,全岛面积约12平方公里,岛上最高处高63米;位于浔江干流中,东距梧州市区仅几千米。岛上原设立一镇为长洲镇,现在改为长洲区。它东北邻蝶山区和苍梧县长发镇,西南与苍梧县龙圩、人和镇和藤县塘步镇相壤。总面积377.76平方千米。总人口12万人(2004年)。境内最高为天子顶,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从境内通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而长洲岛设立长洲镇,2003年4月,辖7村:泗洲村、正阳村、寺冲村、长地村、竹湾村、龙华村、龙平村。

现在该岛上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的梧州长洲机场和长洲水利枢纽。

长洲,古地名。在江苏苏州一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