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陇东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释义 | 概况陇东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是1978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学校最早的4个系室之一,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1人,在职和在读硕士11人,现在校本专科学生1144名。 中文系按照上级领导部门和学院的具体要求,确立的办系方针是:规章建系、特色办系、精品立系、创新强系。 中文系的本科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为重点,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中文系的本科办学定位是:立足陇东,服务甘肃,辐射全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语文教育优良师资为重点,积极发展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开展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语言学科建设;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本体研究、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研究和陇东文化研究,力争把中文系建设成为陇东地区语文教师教育基地、新闻与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和陇东文化的研究中心;综合实力进入学院前列,并在省内形成一定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知识面,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整体培养思路是:在培养目标指引下,通过多方向发展、分层次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探索,努力建构符合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的立体多维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概括为“多方向发展、分层次培养”。具体内容是:指导多数同学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从师技能训练,为未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般占70%-80%);引导少数在文学创作、文艺宣传方面有明显特长的同学,向未来从事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等方向发展(一般占10%-20%);鼓励专业功底扎实、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某一学科方向成绩突出的同学考研深造(通过一定努力达到10%-20%)。 教学工作中文系现设置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和现代文秘与公关专科三个专业;中文系针对当前社会对高层次和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的情况,将在3至5年内积极创建行政管理、新闻学等非师范类专业。 中文系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齐备,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教学档案管理规范。中文系教师的教风是“扎实严谨、诲人不倦”;中文系学生的学风是“刻苦勤奋、学而不厌”。 中文系的课程教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个部分。第一课堂以打好专业基础为目的,传道授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第二课堂以开阔视野、培养特长为目的,以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演讲朗诵比赛为形式,促进学生成才;第三课堂以宿舍、校园为阵地,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上进的人格。 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强化公共基础课,就是强化英语、计算机、三笔字、普通话等课程的教学;深化专业主干课,就是在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剔除陈旧内容、吸收新型内容、增加应用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开拓视野,突出科学性、学术性;优化专业选修课,就是选用优秀教师,开出高起点、高品味的优质选修课程。 中文系有40余项教学成果获省、校级奖励,其中《普通话立体教学模式》获省级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教法改革”、“写作学课程优质化建设”获省级二等奖,有3人次分别获农业部优秀教师奖、甘肃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这些成果和成绩在省内同等院校位居前列。 科研工作中文系的科研工作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指导思想,本着“个人科研和集体科研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原则,制定有详细明确的《中文系科研工作管理条例》、《中文系科研工作规划》。 中文系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有30余人次获省、地、校科研奖励。 在个人科研方面,中文系张剑教授、马悦宁教授的科研成果尤为突出。张剑教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孔子研究》、《诗经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关于诗经研究、易经研究、唐诗宋词、先周文化及语言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周易歌谣破译》等专著5部,他的《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1991年经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敦煌学研究界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图书馆的《文献》杂志收录了上世纪百年敦煌曲子词研究方面贡献突出的包括王国维、唐圭璋在内的36位专家学者的专著、论文70余部(篇),张剑教授及其《敦煌曲子词百首译注》被收入该目录;他的《周易歌谣破译》获“红旗渠杯”现代易学优秀著作奖。马悦宁教授的《中国古代诗体嬗变论》以及唐诗研究专题论文40余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文系教师在“十五”期间共承担省、校级科研项目有诗经研究、中国古代诗味理论研究、巴金研究、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先周文化研究等10余项。 2002年初依托中文系成立的“陇东文化研究所”,以“发掘陇东文化、宣传陇东文化、建设陇东文化 、为陇东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内部分工具体,研究方向明确,研究规划详细,研究特色鲜明,目前在陇东先周文化、陇东方言、陇东文化名人、陇东民间文学等方面已形成一定成果,研究所计划在2008年左右出齐“陇东文化研究丛书”一套10余部。 学生培养在学生培养上,中文系把国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指定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九大能力”。这九大能力是指:学而不厌的读书能力,博闻强记的背诵能力,敏捷机智的思维能力,独立钻研的创新能力,文思如泉的写作能力,即兴成篇的演讲能力,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规范工整的三笔字书写能力,熟练、精湛、超前的微机操作能力。 中文系培养学生的总体指导原则是“成长、成才、成功”。成长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紧扣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语言文字工作者;成才是指以学有专长的学生为对象,指导学生发掘优势、培养优势、发挥优势,力争在演讲辩论、书法创作、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等某一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成功是指对毕业生的追踪教育,为陇东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提供服务。 建系至今,中文系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4000余名,他们在省内及全国的教育、行政、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文化宣传、刊物编辑、文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营销等工作,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80余人,担任中学校长职务的200余人,省级以上作协会员的作家、诗人30余人,取得高级职称者400余人,被县级以上政府及教育部门授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优秀教育工作者、园丁奖等荣誉称号者300余人,历届毕业生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余篇,文学作品2000篇(首),出版作品集、专著、教材200余部。 建系以来,中文系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师范技能训练。中文系先后成立了小溪、雁翎、黄土路、启航、绿风、北地风等文学社团,主办文学刊物,聘请陈忠实、雷达、雷抒雁、李云鹏等著名作家讲学指导,为繁荣校园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团结了一大批校内外有志于创作的文学青年,为陇东地区、甘肃乃至全国输送了优秀的文学人才。如李文华,她是中文系1985届毕业生,先后在新闻、文化部门工作,现为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作协理事,公开发表小说、新闻通讯、杂记200余万字,她1993年出版的《重婚》后经多次重印、再版,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她的《再婚》获得200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建系以来,中文系在校学生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2000余篇(首),70%以上的在校学生有自编的个人创作集,这应该是中文系在学生培养方面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中文系在校学生50%以上参加 全国、省内及学校举办的各类书法比赛、普通话演讲和朗诵比赛,师范技能竞赛,袁晓岩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演讲比赛获二等奖,范文通代表学校参加全省师范生演讲赛获第四名,杜志华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书法比赛,毕业后在兰州开办青少年书法培训学校,先后培训学员2000余名,被作为个人创业典型在《兰州晚报》上予以介绍。 中文系对毕业生的“成功”教育还体现在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服务方面。近10年来,中文系先后为长庆石油勘探局、长庆石油采二子校、长庆石油干校、平凉花所农中、泾川二中、崇信一中、合水城关中学、正宁一中、庆阳地区旅游局、庆阳地区工会、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举办语文教育学、文学创作、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公共关系、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等方面的讲座100余场,听众累计3000余人,在陇东地区受到广泛好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