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额 |
释义 | 地理位置龙额,地名,建置乡,处黔桂两省区交界部,贵州省东南部,位于黎平县城47公里处(直线),至县城公路100千米。东经109.2度,北纬25.8度。紧靠夏蓉高速水口、洛香两个进出口,距321国道17公里,贵广快速铁路、黎高油路穿境而过,为黎平南下交通重镇。 行政建置全乡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辖30个村居79个自然寨173个村民小组,5783户2352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9.5%。 新石器时期,龙额境内已经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据历史舆图分析,龙额地区秦代隶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坛成县,梁代隶属武陵郡龙标县,唐先天元年(712年)隶属潭阳县,唐大历五年,隶属叙州,宋建隆至开宝(960—968年),土酋杨正崖据十洞,隶属诚州。 宋元明清建置据《宋史o西南溪洞诸蛮》记载,北宋王朝在公元960年建立后,将地方建置改为路、州、县三级。融州、八舟、潭溪、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和容江巴黄5个“军民长官司”属广南西路,按地理位置推算,时龙额隶属福禄永从长官司。然融州属地甚广,期间辖地多有变化,州内所属县、堡、砦等撤并频繁,其辖地大致为侗族聚居的黎平、三江、从江、融水、榕江等县,龙额地处诸县中间位置,亦有隶属融州之可能,具体已无文物依据考证。 元代时龙额地区属黎平府, 元至治二年(1322年),在今黎平、锦屏、剑河境内设置福禄永从、潭溪、洪州泊里、铜鼓、湖耳、亮寨、欧阳、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验洞、龙里、八舟、曹滴、古州八万洞及诚州富盈等15处长官司,龙额隶属福禄永从司。终元之世,龙额均为大小土司管辖。 明代初期龙额地区仍隶属黎平府,期间黎平府有废除有复置,隶属关系亦有变化,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月,黎平府隶属贵州,领永从县,即今从江县;长官十三:潭溪蛮夷长官司、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新化蛮夷长官司、欧阳蛮夷长官司、亮寨蛮夷长官司、八舟蛮夷长官司、赤溪南洞蛮夷长官司、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龙里蛮夷长官司、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古州蛮夷官司等,从地理位置分析,时龙额地区隶属黎平府之永从县之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 清朝黎平府治开泰县治(今黎平靠北),领开泰县(今黎平)、锦屏乡县承(今锦屏)、洪州吏目、永从县(今黎平西南)等,龙额地区属永从县。 中华民国建置民国时期,政局多变,时龙额地区行政建置隶属关系累有变迁。 民国2年(1913年),原府、州、厅一律改县,故黎平府改黎平县,龙额仍属永从县。 民国15年(1926年),黎平县直属省辖,设五区,龙额地区属4区(水口),区下设保,保下设甲、牌,乡内六甲寨即从该年始称。 民国21年(1932年),黎平县辖8区135乡,龙额地区隶属第4区水口区,时古邦乡、亚罕乡、六约乡、广荡乡、龙额乡、归养乡、得鹅乡7乡均为今龙额乡所辖。 民国28年(1939年),黎平县分8区,废乡建联保,龙额地区属第4区,称龙额联保,辖6保22寨。 民国30年(1941年)——民国38年(1949年),黎平及附近行政建置隶属关系大变,县内废区为乡,龙额乡一直保留,行政版图与现今版图大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1950年,龙额乡为黎平县内20个乡镇之一,隶属第6区水口区管理。 1952年,龙额、地坪独立成第7区,区驻地龙额,管辖今龙额乡、地坪乡各村寨。 1953年,黎平县分9区,龙额仍属第7区。 1955年4月,龙额由第7区改名为龙额区公所,辖龙额乡、岑岜乡、广荡乡、古邦乡(今龙额乡辖)以及地坪乡、滚董乡、高青乡(今地坪乡辖)。 1957年3月,黎平撤区设片,今属龙额乡辖的有龙额、古邦两片。 1958年1月复置龙额区,9月撤区设公社,龙额地区一度称跃进社,1959年1月复称龙额人民公社,辖龙额、岑引、岑吾、广荡、古邦、平金、高青、高岩、地坪、滚董10个工区。 1961年龙额公社复称龙额区,同时撤销工区,改辖龙额、地坪、高青、古邦、滚董、岑岜等公社。 1967年4月开始,龙额区及所辖公社均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11月,龙额区撤销,龙额、地坪、高青、古邦、滚董、岑岜公社合并成龙额公社。 1970年2月,龙额公社复置成龙额区。 1981年,龙额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政府机构,区内各革委会自然消失。区内仍辖龙额、岑岜、古邦、地坪、高青、滚董6个公社。 1984年5月,区内6个公社撤销公社建置,建立各乡人民政府,各乡政府内设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 1992年2月,黎平县建镇撤区并乡,原龙额区内地坪、高青、滚董3个乡合并成地坪乡。原龙额、岑岜、古邦3个乡合并成龙额乡,龙额乡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辖龙额、登晒、黄现、岑书、六约、岑沟、唐面、归养、岑引、上地坪、吉林、岑母、岑吾、岑岜、上付、下付、岑鱼、广荡、黄甫、古邦、亚改、平金、亚罕、德过、起凡、美更、思姑、上俄、下俄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9个自然寨,173个村民小组,2009年总户数5783户,总人口23520人,以侗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9.5%。 农业经济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土壤类型为红、黄壤。境内平均海拔350米,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属低海拔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000—1500毫升。以杉、松、竹、麻栎、含笑等针、阔叶树木为主。 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木薯、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油菜、油茶林、板栗、罗汉果、八角、百合等经济作物,其中油茶林、罗汉果为最多,总油茶林面积3.626万亩,年产茶籽2000多吨,产油300多吨,品质优良,气味芳香,素有“油海之乡”的美称。全乡12个村270户种植罗汉果,种植面积1290.8亩以上,已产生经济效益607亩,年产果110吨,产值达385万元,有“罗汉果之乡”美誉。 工业矿藏主要有硅石矿和金矿,其中硅石矿储量较多,古帮村的白岩(地名)硅石矿总储藏量约100万吨,经科学检测二氧化硅含量达99.6%,是亟待开发的优良矿产资源,年开采量可达10万吨,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 目前仅有起凡硅矿一个。 民族风情龙额作为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侗族祖先溯都柳江而上的首个居住地之一,境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风情浓郁:这里鼓楼花桥遍布村寨;这里是侗族女英雄萨岁的故里,侗族祭萨文化由此发源;侗族河歌闻名遐迩,享誉边境;侗族笛子歌在此传唱;侗族芦笙舞闻名省州。六甲萨玛天岁元堂为萨岁之墓,上地坪守护萨岁灵山,龙额春社河歌节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节日,归养六约南江,三河辛勤哺育侗苗寨,古帮千年古榕永保龙额得安康。2007年,龙额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族河歌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侗族河歌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侗族“祭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额、古帮、岑引等侗寨居民的侗族服饰、岑沟苗族服饰、起凡草苗及瑶族服饰,做工精美,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主要民族民间节日有农历正月“八甲祭萨”节,“古帮赶歌坪”、二月“龙额春社节”、 七月“龙额秋社节”、八月“古帮芦笙会”、十月“归养冻鱼节”等。 村村寨寨建有“萨岁庵堂”,世代祭祀“萨岁”英灵。境内“弄堂概”、六甲“萨岁元堂”是“萨岁”文化的原生地。 境内原生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三龙抢宝”、“马尾滩瀑布”、“古帮千年古榕”、“姚文彬墓地”、“上地坪侗寨”、“起凡草苗寨”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