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六德书院
释义

简介

六德书院,青城书院之姊妹书院,清朝著名的一条城(条城)第二书院,位于黄河北岸的白银区水川镇蒋家湾熙春村,与青城书院隔河相望。是白银境内最早的书院。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距今160余年。是由蒋家湾乡绅李凯德等兄弟六人及其乡绅捐资创建的,因其兄弟六人名末字均为“德”而命名“六德书院”。六德书院的创立,造福了条城黄河两岸、播誉于条城左右、惠及于南北二山,培养出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与青城书院共同促进了条城地区文化之发展。

地理位置

六德书院在白银市水川镇蒋家湾熙春村,与青城镇隔河相望。

人文历史

六德书院初创发起人李凯德,字泽南,清道光国子监太学生,一生轻财好义。据《青城记》载:“青城书院之创建也,泽南首捐银四百两,事遂举”。他在捐银创建青城书院之后,又动员袍兄五人捐资创建了六德书院。六德书院的前身,系李崇德创办的义学。据《皋兰县志》载:“李崇德,字元中,家丰于财,好善乐施”。

六德书院办学经费来源。书院创建之初,虽有六德兄弟及其子孙筹措,但办学经费仍显不足,遂向社会贤达倡议捐助(有碑为证),青城书院也岁拨银二十六两资助。

六德书院隶属关系。六德书院在条城境内排名第二,初时与青城书院共属皋兰县管辖。在教学师资、办学经费等方面,两院互相支持、同舟共济。后青城书院划归金县(今榆中县)管辖,但两院之间仍情同手足,教学上互相促进,无高低之别大小之分。

办学人物

李凯德,字泽南,生于1775年,是六德书院的创办人,也是青城书院早期的创办人之一。据《皋兰县志》记载:“道光12年,水川进士顾名、举人张锦芳联合青城文士乡绅,经皋、金两县知县核准,在青城创办了青城书院,时众多境内童子后生前往求学。道光23年,水川蒋家湾绅士李凯德倡导并捐银创建蒋家湾六德书院,建成厅堂、斋房41间,成为境内最早的学校。”

在六德书院的建设中,李凯德倾其所有,捐资办学。创建六德书院的时候是1845年,当时李凯德已经整整70岁了,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为了让黄河北岸的孩子们能上学,他奔走呼吁,付出心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六德书院建成两年后,李凯德与世长辞。

办学历史

青城书院建于道光12年,那时,黄河水运的发展带动了条城一带的经济复苏。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当地的纺织、印染业开始兴起,同时也带动了以水烟制品为主的手工业的发展。李凯德的粮店“源顺号”就是在这个时候创办的。

在水川和青城,李氏兄弟有庞大的农业体系,开“斗行”(粮店),兼开商店和烟厂,李凯德的水烟销往上海、天津一带,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为巨富。

商贾云集、民情风雅的古条城一派繁荣。像李凯德这样的开明商人开始思考,开始承担社会责任,他们认为,拯救民族的根源还在教育,兴办学堂、书院一时在青城、水川的上层人士间热议。

1832年春天,经李凯德等人提倡,青城书院开始修建,李凯德率先捐款,社会各界积极筹资,同时,李凯德等人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清政府的支持,经甘肃省府和皋兰、榆中两县批准,在青城水烟赋税中抽成,用于书院的修建经费,建成了条城地区第一座书院——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早建于六德书院数年,当黄河南岸传来朗朗读书声的时候,位于黄河北岸的蒋家湾一带的孩子们则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稍微大一点的就开始过河念书,每天坐羊皮筏子,经常有学生落水,李凯德弟兄几人便下定决心要在黄河北岸建一所书院,让学生免受渡河之苦。

至道光25年,由李凯德兄弟六人出资创建了条城第二座书院,因李氏弟兄是德字辈,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德”字,弟兄六人建学,所以称为六德书院。

六德书院遗留的一块石碑在蒋家湾小学的锅炉房。这块石碑叫六德书院碑,于清道光25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夏立。碑的主要内容记载了当年建设六德书院的资金来源和建校资金的支出情况。

碑文记载:我邑虽有青城书院,而我族半处河朔,涉险堪虞,可若河闻之,古有修族学者,窃慕其高风,而仿其遗志,建立义学一处,共计四十一间。

显然,六德书院当年有41间房屋,遗憾的是,当年的41间房子现在居然连一间都没有保存下来。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六德书院遗留的这块石碑。

在这个石碑上,李凯德的名字出现了两处,但是两处都被人故意破坏了,原因我们无从知晓,虽然毁掉了“凯德”二字,但是李凯德的字——泽南二字则保留了下来,清晰可见。

被人擦掉的是碑文,擦不掉的却是造福桑梓、爱心助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永存的。

李凯德兄弟六人慷慨解囊,纷纷捐款捐物,少则一百千文,多则数百千文,其中老二李耀德的六儿子叫李继洞,学名李绍晟,是道光23年的举人,其著作有《青城纪略》及杂诗,六德书院建院时,李捐出所有家产,毕生精力献身书院的教育事业,当年捐献的“源顺号”的20亩大花园,其实就是李绍晟的私家花园。

因为什么事项要花这笔钱?怎么花的?具体花了多少?在这个账目中都有记录,就连民工吃饭的钱都记得清清楚楚,详细刻在石头上,这是建设六德书院期间的详细财务支出,并以那个时代最隆重的方式公布出来,接受大家监督,态度之严谨、账目之清晰,令人惊叹!

青城书院比六德书院早建13年,六德书院建成之初,困难重重,青城书院鼎力相助。碑文上有这样的记载:“青城书院给六德书院每年拨银26两整。”六德书院和青城书院的关系可见一斑。

两座书院,一个在黄河之北,一个在黄河之南,当年,书院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回荡在黄河两岸,把文明和进步的星火传遍了神州大地。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从六德书院的第一堂课开始,至今已经有164年了,期间,那些默默无闻、献身教育的历届教师们,他们不计报酬,有的只求糊口,有的仅靠校田勉强维持正常教学和生计。民国18年,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死的贫民不计其数,哀鸿遍野,当时的六德书院,同样陷入了空前的困难,只剩3、5个饥肠辘辘的学生,然而校长李俊老师坚持上课,从不间断,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李俊用心血注解了什么是传道授业的师范精神。

六德书院,黄河上游一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书院,现在虽没有了他往日的辉煌,但这种薪火相传的教育精神,是永恒的,就像这黄河的水一样,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