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泽大 |
释义 | 人物简介刘泽大(1570年—1643年),含属冈下人(今英德市石灰铺镇维东村委白围村刘氏围屋),字衮之,号玄襟。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七月恩拔贡;八月乡试中恩贡本科举人。曾先后任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南京户部清吏司员外郎中,四川叙州知府(今宜宾市),因其率属威望丕著,以平蔺功升叙马泸(今宜宾市泸州市)兵备道,四川提刑按察司副使(正四品衔)。 人物生平刘泽大中举后任广西桂林全州县官,随后又赴江苏南京任职,最后又被皇帝钦点任四川叙州知府、叙泸兵备道、提刑按察使。当地乡民称“刘泽大一官管三省”,意思是指刘道爷曾在广西、江苏和四川三个省做官。 刘泽大告老还乡后,隐居莲塘寨,至今莲塘岩洞内还有一摩岩石刻,传说是刘泽大所作。 白围村刘氏围屋 刘道爷祖居含属冈下白围村刘氏围屋,围屋占地总面积2438平方米,四端角各有一座碉楼。据传围墙和碉楼外墙粉刷白色,故名曰:白围村刘氏围屋。白围村刘氏围屋坐西向东,具有客家围屋特征,但又有所不同。 刘道爷祖居的白围村刘氏围屋选址极佳,具有避风聚气之风水,讲究“避煞”,北侧有双龙贯气的青山拱卫;后山是挺拔俊秀的塘下山,茂密的风水林,周围绿荫环抱,四季常青,赏心悦目,空气清新;前方是开阔的冈下垌,垌中汇聚三江之财源,充分利用建筑位置上的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使围屋与自然融为一体。围墙和碉楼的墙体主要材料为生土、石料、沙、石灰等,夯墙时泥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和石灰,使墙体更加坚固及具有防水性能。 从目前刘氏围屋祖祠的柱础、檐、梁柱、门厅、中厅等石雕刻及其清晰的精美图案,以及散落围屋内的众多附有各种雕刻图案的石门坎、石碾、石碓、石墩、秀才桅杆、青石板等及围屋规模结构综合分析,可知当年刘道爷等刘氏先辈们十分重视围屋祖居建设,舍得花大钱投入,考究风水。再加上悬挂在刘氏围屋祖祠大门正堂“大夫第”、二厅堂上朝廷赐予的“秉台外献”、“四川省按察使”匾额,更加显耀。当年白围村围屋刘氏显赫一时,在洸口巡检司辖内名声大噪。 莲塘岩一方摩岩石刻 莲塘寨呈南北走向,坐落于浛洸盆地东部边缘石灰岩孤峰,海拔357米,四周悬崖峭壁。登上顶峰西望千年古邑浛洸,往北眺望雄壮尧山、英德第一峰———船底顶,石门台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南望奇龙山文笔塔。在莲塘寨周边方圆1公里内有旗山、金鸡寨、马鞍山和鹿子山等5座拔地而起景色独秀的石灰岩孤峰,构成了风景俊秀,郁郁葱葱,溢绿滴翠,秀丽山水,如诗如画的风水宝地。 莲塘岩位于莲塘寨东北山麓,属于石灰岩溶洞。莲塘岩口形似喇叭状,上方岩石兀出,是莲塘岩天然“瓦面”;在莲塘岩洞内侧有一53厘米×68厘米见方的摩岩石刻: 山主人御阳子题 游斯景此森壁楼霞高峰 映日花坞含云莲池蓄翠 蝉鸣鹤唳水响猿啼石室岩 龛拂巾宴坐树所凿枕细 门为龟抽词物外之肎予寻 赏眼奇之活沁开凡事只求日减 此心直当与事游斯之震旦净土 尘世丹工 明天启五年二月 此方摩崖石刻创作于明朝天启5年(公元1626年2月),石刻字形为楷体,苍劲有力,虽经历近400年的风风雨雨,今仍清晰可辨。据考究,石刻作者正是刘泽大。 刘泽大晚年隐居莲塘寨的莲塘岩,以博大的胸怀、敏锐的洞察力、满腹经纶的功底,描写出莲塘岩与莲塘寨及周边绚丽多姿的山水景色诗章。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几百年来,莲塘寨与莲塘岩、莲塘岩与摩岩石刻引发出无数有关刘道爷的神奇传说。 奉铁树为“神树” 在白围村刘氏围屋,村民把铁树作为“神树”供奉,像呵护名贵花木一般呵护,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刘道爷告老还乡时从四川带回来2棵铁树(也称凤尾草),种植在刘氏围屋村南北两侧,村民还曾在树冠下设坛供奉,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被盗。从刘道爷种植铁树以后的400多年中,白围村民一直保持种植铁树的特殊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利用房前屋后种上铁树,村中男女老幼勤浇水,有村民利用废弃的石碓、石碾等培育铁树,有些铁树竟然还开了花。该村逐渐形成男女老少种植铁树、爱护铁树的浓厚氛围。 辉煌一时的红屋衙府 刘道爷告老还乡后,选择梁陂头红屋(今维东小学背后800米处)这块风水宝地筑成960平方米、气势非凡、外墙红色的“临时衙府”,如同衙门议案议事场所一般。因临时衙府外墙装饰颜色是红色,所以当地乡民称为“红屋衙府”。 明朝万历年后期,每月初一,英德知县便带领典史、教谕、训导、主簿及清溪巡检司、洸口巡检司、象冈巡检司等大小官员到“红屋衙府”“汇报工作”,一派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甚至韶州府台也都参拜“红屋衙府”。总之,凡经过梁陂头“红屋衙府”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只是,当年的辉煌今天再也看不见,那么“红屋衙府”和刘道爷如何会走向破败境地呢?对此,有个“红屋衙府”门坎升高与九土墩乌鸦子的民间传说。 据传,有一年的某月初一,各县官及各巡检官宦向红屋衙府“汇报工作”,在红屋梁陂桥头等候叩拜刘道爷,但是刘道爷因天气炎热酣睡未醒,夫人匆忙呼唤三声“老爷起床”,但还是熟睡不醒,夫人急了大声疾呼:“人家当官就当官,您做官都要我叫三番四次。”此话激怒了刘道爷,刘道爷即令下人把万历皇帝赐予他的“官鞋”拿到在梁陂桥头等候的县官、巡检官们的面前,官员巡检等见此“官鞋”个个立即跪拜。时值午时太阳灼热,官员们汗流浃背,连官服也湿透了,膝盖红肿疼痛,但“红屋衙府”仍无下人来拿“官鞋”。直至太阳西斜,刘道爷一侍卫才来梁陂桥头拿走“官鞋”,并通报进“红屋衙府”接受刘道爷接见。此后,有一县官自言自话道:“芝麻官真不好当”,经不起刘道爷这般折腾,遂辞官返乡种田了。 后来,这位县官每想起到“红屋衙府”拜见时,刘道爷摆出一副“大官架”怠慢众官员,便愤愤不平,遂生报复心理。该县官废寝忘食、刻苦钻研风水学,拜了闽南粤东两位地理风水大师为师傅,跟着风水师傅的三年间,踏遍秀丽山川,练出好眼力,学到一身地理风水本领。 某年,此县官装成风水先生到冈下垌“红屋衙府”周边察看良久,口中振振有词道:“风水好,好风水”!刘道爷闻后大喜,并躬身请这位风水先生入屋畅谈。于是,此风水先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向刘道爷叙述“红屋衙府”是整个岭南地区仅有的一卦好风水,可与皇陵风水比拟。刘道爷闻言大喜过望,心里竟飘飘然。正当此时,风水先生却话锋一转说道:“可是,美中有两处不足呀。” “此话怎讲?”刘道爷焦急地请教。此风水先生假意分析说:“如果把‘红屋衙府’的门坎再升高2尺,皇帝都会亲临贵府,而且能接纳更多广阔尧山的财气和福份,大人您也会更高寿。‘红屋衙府’后九个土墩子有障横洞—大安洞—南岗山这条龙脉,把这九个土墩子搬平会显出真龙。”刘道爷不知有诈,果然中了他的计谋,吩咐下人组织木匠石匠把“红屋衙府”的门坎升高2尺;请乡民搬平“红屋衙府”后的九个土墩子。传说九个土墩子里每个都藏着1只幼小乌鸦,其中8只尚未开眼,搬出土墩后被冻死或饿死;还有1只开了眼的乌鸦当即飞向远方。 次年,往日县官、巡检司等大小官员车龙马水叩拜“红屋衙府”的场面没有了,刘道爷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从此,“红屋衙府”一落千丈,门前冷冷清清。以往俸禄不菲、衣着光鲜、动辄车马、八面风光的刘道爷,变得度日艰辛,靠亲朋戚友接济,甚至晚年隐居莲塘寨的莲塘岩。 “红屋衙府”及刘道爷晚年命运如此悲惨,民间传说这一切变故都是由这位地理风水先生所炮制。事实上,“红屋衙府”及刘道爷的晚年命运,与明朝后期万历、天启、泰昌、祟祯皇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从万历年起,明太祖创立的大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关内清太祖的骑兵跨过长城,清大将军多尔滚智用吴三桂迫走李闯王,问鼎中原。“红屋衙府”及刘道爷被官府中断俸禄,从此逐步走向破败境地。今“红屋衙府”只有半月形“红屋塘”和残墙垣瓦遗址。 “九牛十八拖”的财富传说 刘道爷携着万历皇帝赏赐的“大夫第”、“秉台外献”和四川百姓赠送的“四川省按察使”的三块匾牌荣归故里,风光一时。为安度晚年,且预防遭新朝廷(指清朝)政治迫害和政敌寻仇,刘道爷把毕生积蓄从“红屋衙府”用牛车拉进莲塘寨的莲塘岩隐藏,做好隐居莲塘寨的准备。 那么,究竟有多少金银财宝?当地乡民用“九牛十八拖,拖进莲塘窝”来形容。据传刘道爷从“临时衙府”把所有金银财宝用牛车拉进莲塘寨时,因牛车太大不能进莲塘岩的寨门,便从牛车上卸下金银财宝一分为三:一部分金银财宝埋藏在围墙、寨门、寨桥下,另一部分金银财宝抬进莲塘岩内隐藏,第三部分金银财宝施展法术化成金鸡寨。莲塘岩对面一座石灰岩孤峰形似一只金鸡,特别是鸡冠和鸡尾十分象形,于是有了刘道爷把家财变成“金鸡”的传说。 刘道爷把这十八拖金银财宝分散藏入莲塘岩洞中,装上机关,附上咒语。这些咒语即为莲塘岩洞口左右侧石壁处二方摩岩石刻的内容,读释出洞口任意一方石刻内容,洞口斜坡天桥下石壁处会自然显出另一方石刻内容,两方石刻完全解读后,才能见到闪闪发光的金条银砖,且随手可取。不知某年,冈下某刘氏生了孖子(孪生兄弟),孖子的父亲解出石刻内容,并随手取出莲塘岩所藏的金银财宝,从此大富大贵。 几百年来,传说中“九牛十八拖,拖进莲塘窝”的金银财宝,吸引了无数人对莲塘岩三方摩岩石刻的考察研究与辨读,掀起多次莲塘岩掘金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许多村民到莲塘寨的莲塘岩洞寻找“黄金”,每天都有人带铁揪、山钉、铁锤等劳作工具入洞,里里外外翻遍,对莲塘岩洞内外景观破坏极大,洞口石壁的两口石坎被敲打落地,洞口至12米长斜坡破碎石头、泥土等堆积物愈来愈多,洞内石柱石笋石椅石床石盆等遭破坏,洞内地下暗河道几乎沉淀满淤泥,堵塞流水出口。如此下去,若干年后洞内暗河必定会变成积水潭。当时的人们被“掘金梦”冲昏头脑,于是有人放出风声说“刘道爷是大法师,你们如此滥挖滥采触犯‘白蛇精’,会祸殃全家”。之后,果真少有人去莲塘岩“寻金”了。 “墨砚”莲塘 莲塘,是莲塘岩摩岩石刻刘道爷诗词中所描述的秀丽景色之一:“莲池蓄翠”、“蝉呜鹤唳水响”,莲塘寨、莲塘岩都是以此莲塘命名。莲塘原面积3亩,夏秋莲花盛开,鲜艳夺目,蝉鸣声不断。 传说刘道爷才识过人,文笔生辉,左手拿笔(旗山),笔醮形似“墨砚”莲塘的墨水,右手牵着马(马鞍山),屹立在花坞观看台上,赏莲花、察天相、算星辰,撰写《山主人御阳子题》诗词。今莲塘的莲藕已绝迹,面积也扩大6倍作鱼塘。当时莲塘的莲藕特别粉,称作“观音莲”,是当地乡民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席宴上的佳肴。有一天刘道爷施展法术,一夜间把莲塘中的“观音莲”全部搬移到10公里远平坦的保安松柏榔。从此,莲塘的莲藕绝迹了,后人多次尝试在莲塘种植莲藕都无法生长。 莲塘水位高于莲塘岩内地下暗沟,水通过石灰岩溶洞的渗透,汇成一股终年不断的潺潺流水穿岩而过,莲塘岩洞内形成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独特小气候。 埋木锯建路 刘道爷出资并组织修筑了一条从水径新圩潦到独沙湾拱桥,宽1米、长5公里的青石板路,方便了冈下、尧鲤、瑶山、三隅硫磺山、独山、浛洭等集镇的交流。这一修桥筑路的善举轰动四邻乡里,一时传为佳话。当年筑路时,乡民打制的石料、沙料堆放路边,每天晚上被盗,管工将此现象报告了刘道爷。自此,刘道爷组织监工日夜轮值看管。有一天半夜,监工听到离奇古怪的声音:咔嚓、咔嚓、咔嚓……并有人小声说道:“要想修好这条青石板路,除非用有齿的工具。” 次日,监工把听到的“怪语”汇报刘道爷。刘道爷日夜思索:咔嚓、咔嚓、咔嚓是什么工具发出的声音呢?许久,刘道爷终于想出对策,命人到集市买了两把木工锯,严令监工们将一把锯埋在独山沙湾石板路下;另一把埋在湾角凹中,并连夜砌起一堵长15米、高1.2米、厚0.8米的石墙。所埋下的两把木工锯和砌起一堵石墙,神奇地把“咔嚓”声消除了,铺青石板路的石沙料再未失窃。 刘道爷还捐资在大坑(溪名)兴建梁坡头(栏水坝)和19.5米长的青石板梁陂桥,使冈下垌近千亩农田旱涝保收,方便当地乡民赴墟追集和农事耕作,至今梁陂桥仍为当地乡民的主要交通桥梁,还在发挥作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