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 |
释义 | 1904年夏,朱剑凡从日本学成归国,适逢清政府禁止女学。他认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遂立志创办女学解放妇女,启迪民智。1905年农历五月初一,朱剑凡以长沙泰安里私宅花园房屋为校舍开办女学堂,为避清廷禁女学之忌,考虑家塾是中国办学传统,便将女学堂命名为“周氏家塾”。家塾设二年制简易师范科,附以小学和幼稚园。聘请周震麟、陈润霖、姜济寰等男教师执教,采用“垂帘授课”之法,以塞顽固势力之非议。湖南之有女子师范自此始。 周氏家塾(1905-1907) 朱剑凡以“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为社会改革和建设而服务”为办学方针。明确提出周南的全体师生均应“敬情将事,有严肃风、无浮嚣气,寓活泼于秩序之中”。他实施的校训是“一、自治心(节制整洁),二、公共心(博爱仁恕),三、进取心(勤勉耐劳)”。要求学生敦品力学,尊师敬贤,教师为人师表,力行身教,爱护学生,整个校园纪律严明,气氛和谐。此外,朱剑凡很重视体育、美育和养成教育。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亲率学生在校园中种植花草树木。他要求学生“行为端庄,服饰整洁,语言文雅,态度谦和”。 1906年,朱剑凡聘请徐特立来校任教。徐老担任过师范部的教导主任和小学部主事。徐老的思想很进步, 1907年,他与朱剑凡发起周南全体师生首先罢课,反对清政府将民办铁路国有再将主权转送帝国主义的政策,并得到全城公私立学堂的响应。这是长沙城最早的一次罢课行动,深刻教育了广大群众,鼓舞了教师和学生进行民主革命的勇气。 周南女学堂(1907-1912) 1907年,朱剑凡取《诗经·国风》“周南”之义,呈请清政府当局提学批准将“周氏家塾”正式更名为“周南女学堂”。增设缝纫、音乐、体育等专修科,开辟图书室、学级室、饲养园、美育园等,丰富课外文体活动。学校开始举行一年一两次的运动会,是湖南省开展运动会最早的女子学校。1910年,徐特立远赴上海和日本考察教育,借以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进周南的教学工作。同年,徐老创办了《周南教育》周刊,这是湖南最早的一种教育刊物。1911年,朱剑凡带领师生开展了光复湖南的斗争,后又在校内开展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1912-1916) 1912年1月,遵令改名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周南女校)”,校董黄兴捐银2000两助建校舍4楹。近而湘省,远而鄂、赣、苏、皖、闽、浙、燕、鲁、晋、豫、粤、桂及南洋等地,均有女子负笈前来求学。学生由百余人增到400多人。1915年,周南女校举行建校十周年纪念,省府奖给“兴学育才”匾额。 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1916-1920) 1916年,校董会以长沙、衡阳、桃源三地先后成立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唯女中尚缺,便呈准省府停办师范部,改为普通中学。学校定名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是为湖南第一所正规的女子中学。一时间,名师荟萃,除资深的教育家徐特立外,还有革命家张唯一、周以栗、熊瑾玎、陈章甫、著名诗人吴芳吉、国学家李肖聃、唐梅村等都在该校任教。 1918年,朱剑凡和徐向前等湖南教育界人士组织“健学会”,探索真理,改革教育。毛泽东著文称誉这个组织的出现是“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 1919年5月,朱剑凡带领师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驻省驱张团的团部就设在周南。在这期间,学校还成立了周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会,后又扩大为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会,推动了湖南一批妇女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秋,朱剑凡在教育界率先对周南施行革命性的改革,强调科学与新文化教育,主张学生自治,言论、信仰自由,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生周敦祥等创办了湖南妇女界最早的一种革命刊物《女界钟》,向妇女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民学会在周南师生中发展了20名会员,19名女会员中,周南学生就占13人,周南也成为新民学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受到毛泽东、蔡和森的高度重视。浓厚的政治空气使周南形成了一种优良的革命传统,成为大批革命者的启蒙园地。向警予、蔡畅、丁玲、帅孟奇、劳君展、曹孟君、刘昂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学生。 湖南代用女子中学(1920-1929) 1920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湘督学谭延闿指令周南为“湖南代用女子中学”(当时湖南还没有一所官办女子中学)。省议会通过,政府津贴每班年银2000两。1923年,朱剑凡赴广东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委托教务主任李士元代理校长。1925年,周南成立共青团支部。1926年,朱随北伐军返回长沙,重掌校务。同年7月,周南成立了中共地下支部。 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朱剑凡因反对蒋介石而受到通缉,被迫离开周南。周南女中亦被发动政府查封,停办一年。1928年8月获准复学,原教务主任李士元出任校长。 二、峥嵘岁月、薪火相传 (六)、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1929-1951) 1929年9月奉令复名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 1930年秋,改四年旧制中学为三、三制新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同年秋开办高中第一班,同时还有初中及附设小学。 1932年,蒋介石来学校视察,高度赞扬周南为女子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勉励周南师生努力把学校造成全国的一个模范学校。 1938年1月,学校里秘密成立了中共周南女中(学生)支部委员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机在长沙狂轰乱炸,学校被迫于1938年8月临时疏散到湘潭淦田楼厦。不久,迁移到安化蓝田。初寄寓长郡中学,后觅定谭笃庆堂大宅作校舍,继续上课,弦歌不绝1946年1月,学校迁返长沙。1938年长沙的“文夕大火”几乎将校舍化为灰烬,19栋中西式房屋(含图书、仪器、设备),烧毁13栋。日寇进犯长沙后,校舍复遭严重破坏。迁回长沙后,李士元校长率领教职员工众志成城,同甘共苦,劫后的周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李士元担任校长期间,特别重视师资建设。20年中,先后有应开识、袁鹤皋、周世钊、黄培心、邓涤邦、任寿铨、闽家笃、陈剑秋、黄特辉、梁新民、鲁立刚、易仁劾、郭德垂、杨笔钧、李静等一大批名师在周南执教 。其次,李士元校长特别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言谈举止、衣着发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此外,大力开展各科学科活动和各项课外活动。学校每年都举行国语、英语讲演比赛、数学竞赛、时事测验、画展、园艺和采集标本和科技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普及活跃的体育运动成为周南的特色。特别是在体育方面,他聘请优秀体育教师,扩充体育设备,制定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球队和运动队。1928年夏,学生陈嘉钧等组成湖南省第一支女子足球队,翌年参加长沙市秋季运动会设的女子足球比赛,4队角逐,周南夺魁。从1924年到1948年,周南学生体育代表队先后8次参加全省运动会,获女排、女篮冠各5次,获女子田径总锦标6次,女子游泳、女子网球总锦标各1次;先后3次选拔运动员加入湖南省代表队参加第三、四、五届华中运动会,获女子组总锦标1次,女排冠军1次,各类锦 旗13面;先后4次选拔运动员加入省代表队,参加第四、五、七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队曾代表湖南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第三名,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与上海市、台湾省并列冠军。周南也因此享有“泰安球王”的美誉。 1948年,李士元卸校长之职而退养天年。校友会倡议“校友治校,整顿周南”,朱剑凡夫人魏湘若函邀周南旧制九班毕业的周昭怡返校主持工作。周昭怡对校务有所革新。在此期间,全校的房屋和围墙全部修葺一新,并相继修成学校大门、大操坪、大厨房、剑凡堂,陆续添置了各种器具、化学药品、物理仪器及三百多册图书。 三、改天换地、凤凰涅盘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同年8月29日长沙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部发出文教字第一号文件接管周南,成立新校董会。市军管会主任肖劲光任董事长、魏湘若任副董事长,周小舟、石磊(即曹瑛,长沙市第一任市委书记)、董纯等13人为董事。朱超任校长,原校长周昭怡改任副校长。不久,学校正式成立了公开的党支部,同时学校建立了团总支。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战争开始,师生上街宣传,演出各种节目,效果很好。1951年,党号召学生参干参军,全校师生全部主动报名,有的学生咬破指头,用鲜血写申请书,情景极为感人。不久,党号召全国人民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全校师生员工都节约生活费和零用钱,捐献了一笔巨款。 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学(1951-1952) 1951年11月24日,学校改名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学”,直属省文教厅领导。教师由政府调派,成了国家的公职人员,设班计划由省文教厅统筹安排,经费开支纳入国家财政系统。省人民政府将省军区幼儿园园址拨给学校接管。这样学校基地增加了三百多方丈,还增加了三栋房屋。周南附小迁出校外,与它校合并,学校增加了两栋教学楼。学校领导很重视继承和发扬周南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极向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学上学校在继承了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旧有教材和教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有经验丰富,声望卓著的老教师,如周光午、邓涤邦、杨笔钧、黄培心、陈嘉钧等。著名作家王西彦,瞿凤鸾当时也在周南任教。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女子中学(1952-1956) 1952年11月10日学校更名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女子中学”。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从1952年起开始推广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五个原则和五个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省市报刊上曾多次刊专文报道学校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1956年,高十四班排演了苏联名剧《巴浦利克》,由老师担任导演,多次出外公演,博得了社会上观众的好评。湖南省广播电台还为此剧录了音,播放达一月之久。 长沙市第四中学(1956-1984) 1956年6月26日学校更名为"长沙市第四中学",仍为女校。 1957年末到1958年初,学校开展了反右斗争。由于反右扩大化,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给学校工作造成损失。 1958年上期,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在长沙高塘乡辟设农场,组织学生前往劳动。10月,学校响应党的号召,停课大搞劳动,进行革命教育。一部分师生参加修建京广复线的劳动,一部分师生在学校参加其它劳动,为时约达3月,完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复课之后,学校仍坚持以教学为主,学习质量有所提高。 从1961年起,随着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重新摆正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位置,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做法,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学风。督促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鼓励新、老教师订立师徒合同,定期分科举行观摩课,进行研究;改革考试制度,由学校统一命题;设立奖学金,制定章程公布。在这一时期,学校的体育训练颇有成效。体操队1964年获湖南省女子少年团体第一名,乒乓球队1963年、1964年、1965年连续3年获湖南省女子少年团体冠军,在1964年、1965年全省乒乓球赛上,学生张子安获女子单打冠军,刘锡林、毛藏丁获女子双打冠军。 1964年,面上社教开始,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学校教学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党政组织瘫痪,很多教师受到残酷的打击,学生停课。1968年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一切工作都由工宣队领导。10月全校开始复课。在过去,学校一直为女子学校,只招女生,从1968年9月起改为男女合校。1969年9月29日市革委《关于更改中学名称的通知》的文件将学校名称统一按原顺序改为“湖南省长沙市第四中学”。1971年春,学校在长沙县高塘岭(现属望城县)建立了分校,并辟设农场,直至1974年,分校停办,校舍由政府拨交湘江师范。1977年农场停办。1977年12月,工宣队撤出学校。工宣队在学校领导工作的时间内,不遗余力地推行“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在教师中大搞“三查一清”,揪“五一六”份子,“清理教师队伍”,无限上纲,打击教师。学校无法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多课程被精简,教材被砍削,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不堪闻问。 四、沐浴春风、锐意改革 1978年春,林海任党支部书记,吴锦任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1月,革委会撤销,学校改制,吴锦任校长,刘秉芳、黄更生、陈森琪任副校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极左路线,结束了混乱状态,重新建立起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秩序。1979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考取高等学校的有50余人,升学率在全市名列前茅。高65班学生余建明,参加全市数学竞赛,名列第一,接着参加其全国数学竞赛,名列第九。初一学生任谦,参加意大利世界中学生体操赛,在全国二十五省市比赛中获得自由体操、高低杠冠军。 1980年湖南省教育厅宣布四中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省教育厅文件湘教普字〔1980〕5号)。 1981年11月12日,市教委明确学校为副县级单位。 1982年2月,林海调离四中,何辅喈任党支部书记,吴锦仍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刘秉芳、黄更生、黄芳田、陈森琪任副校长。同年,学校开始采取文化考试和考核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评议工作,形成了教师主动进修学习,要求上进的局面。 1983年8月机构改革,学校领导班子一律免除职务,经群众推荐和上级考察,由本校几位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新领导班子。易松涛任校长,沈祖麟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温清舞任副校长。原有校级领导6人,现在减为3人。 长沙市周南中学(1984-至今) 1984年3月28日省教育厅发文将学校恢复为“长沙市周南中学”。蔡畅为母校题写“诚朴、健美、笃学、奋进”的新校训。学校领导经过慎重研究,提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周南的光荣传统,即: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严谨艰苦的治学态度,文明好学的优良校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1985年,经市委同意,成立了“中共长沙市周南中学委员会”,下辖文科、理科、行政、老干四个支部。同年5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八十周年校庆。在大会上,宣布设立“朱剑凡奖学金”。校友黄德荣女士捐资五千美元,设立了“黄德荣奖学金”。随后又陆续设立了李士元、李淡安、罗步歌、罗首庶、钟麓生、刘爱珍、陈崇静、唐光后、陈淑芳、周昭怡及香港校友会等十一项奖学金。每年发奖一次,分等级奖励特优学生、三好学生和特长学生。是年,学校由方锦任教练重新组建女子排球队。 1986年6月,易松涛校长随 长沙教育代表团出访美国,考察美国中学教育地现状和特色。学校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 1987年,学校为了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立了教学研究会,有行政领导、主科骨干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每周坚持听课4节,课后及时评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并定期检查教师地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以了解教师工作的全貌。发现了先进典型,及时表扬。为了改进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地规章制度,如贯彻“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若干规定,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几项规定,校长、班主任等三十七项岗位职责,教学工作常规,党委议事制度,教学卫生制度等等。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学校兴修了250米跑道的田径场一个。同年,长沙市教育系统开始职称评定工作。学校第一批通过了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78人,初级教师35人。 1988年,易松涛校长向全校学生提出“倡文明好学之风,走博学多才之路”的口号,全校掀起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高潮。学校成立了文学、科技、兴趣、体育等二十多个课外活动小组,经常举办专题讲座。初中学生刘新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荣获湖南赛区第一名。学校女排荣获长沙市中学排球赛冠军,学校体操队代表长沙市参加湖南省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学校每年4月份举办艺术节,九月份举办体育节,十一月举办科技节。每年校庆(五月一日)隆重举办全校表彰大会。“三会一节”形成制度。为了加强和深化德育工作,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小组。在探索学生个体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989年,学校参加全省学校爱国卫生竞赛评比获得第一名,评为湖南省卫生文明学校。 1990年5月2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85周年校庆,有校友1600多人参加。同年,易松涛校长接受香港校友会会长刘爱珍的邀请,考察了香港中学的教育。 1991年,市委任命陈立伦为副校长。方锦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1992年学校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人事改革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计划”。为了用党的思想熏陶学生,学校创办了学生青年党校。 1993年,学校实行校长责任制。学校党委被评为市教育战线先进党委,易松涛校长被评委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4年,全校兴起了素质教育的高潮,除了基础课程外,开设了电脑打字、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手工制作、园林工艺、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三防教育等课程和文学、生物、无线电、航模、舞蹈、声乐、球类等课外活动小组和特长培训小组。陈出亚同志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 1995年1月,周南校友总会主席陈嘉钧同志逝世,为表达对她的纪念,学校决定成立“陈嘉钧周南教育发展基金”。同年,经省教育厅验收合格后,被授予“省重点中学”牌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