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桥板鹞
释义

历史记载

据明代文学家郎瑛(1484~1566、今杭州人)所撰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述,鹞子即纸鸢(风筝)的别名。相传春秋(前722~前481)时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后来用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声如筝鸣,因称哨口风筝,俗称鹞子。年长日久,逐步传入各地并日臻完善。风筝大体可分11大类,而刘桥风筝以板类为主,是全国闻名的板鹞之乡,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

板鹞描述

扎制板鹞的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竹子。刘桥名产“金丝贵竹”,细直坚韧,是上好的材料。竹子的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扎时要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尤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粗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装引线、排哨口、搓岔尾、选拉线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板鹞扎制前后有十多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风筝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

刘桥板鹞造型优美,工艺精巧。以六角一星为基础,扩大而为七星、十九联星等。刘桥镇刘西村三组的唐志明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扎制的二百七十一联星,创板鹞造型之最,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板鹞不仅结构复杂,还要绘画、装口,集色、声、形、技、趣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久传不衰。

在板鹞上有层次地布满大小不一的各种哨口,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哨口大小各异,小的直径仅一厘米,大的直径可超过五十厘米。哨口的材料有栗壳、蚕茧、桂圆壳、白果壳、乒乓球、蛋壳、葫芦、竹子等。一般以葫芦、竹子为多。鹞子下边装的成双较大的叫“嘟子”,最下边装的成单最大的叫“嗡声”,有的比笆斗还要大。雕制时,选上好的青竹锯成段,将竹肉掏削出来,直到手能捏动而又不裂为止。然后将用硬木或竹片削成的“口面”用粘剂装上空壳。哨口是根据空气在哨筒内快速回旋振荡而发出一定频率的音响原理制成。哨口响不响,响得好听不好听,随哨口大小、形状、材料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角度、长短、宽窄的不同,发出的音量、音调也千变万化,其中的奥妙只有哨口制作能手知道。加之人们巧妙地将各种音调哨口合理组合,装上大小各种哨口,分高、中、低音,风送上天,哨口齐鸣,其音和谐,古朴幽远,恰似天籁神曲,人称“空中交响乐”和“天庭仙乐”。

装饰板鹞成为一门专门艺术,民间有不少画师忙得不亦乐乎。其图案多为工笔重彩绘成,内容有“八仙”、“八爱”、“凤戏牡丹”、“三国故事”、“七仙女”、“封神榜”、“西游记”、“水浒”等人物和翎毛花卉,往往用红、绿、黑、青、紫等色,以造成强烈的对比。刘桥镇慎修村八十高龄的高汉文先生画兴正浓,终年翰染丹青,功底深厚,堪称高手。其作品早已流传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中央电视台还曾展示过他画鹞时的风采。画面精美的板鹞静挂室内,与字画一样,也是别有风味的艺术品。2001年,刘桥风筝参加“南通首届港口经贸洽谈会”展出,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不少外国朋友,递上名片,要求建立供销关系。

板鹞人物

刘桥板鹞历史悠久,制作能手不乏其人,扎制者、绘画者、雕哨口者应有尽有。唐志明认真细致,功夫精深,“二百七十一联”即出自其手。刘桥风筝协会名誉会长廉斌的一丈二尺高的板鹞,目前尚未发现有超过这个高度的。于海涛是位雕哨口专家,能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为了减少风筝负荷,他千方百计把哨口壁削薄,把口面改小,做到轻、响、美。他一年能刻制二千多只哨口、二百多对“啜子”,深受行家欢迎。雕哨口技师刘浩清也很专心细致,经验十分丰富。曹鼎是后起之秀,既雕又画,技艺不凡。马炳如家历代都爱扎放风筝,技艺齐全,堪称风筝世家。现在刘桥人放风筝,不再是“闹着玩儿”,而是当作竞技健身方法之一,自我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早在十多年前,刘桥就成立了风筝协会,并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定为风筝节。目前,刘桥人正在研究板鹞的折叠、拆卸这个课题,以便长途携带,争取更多的出口、创汇机会,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