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汉胜 |
释义 | 刘汉胜,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湖南中医学院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医学教授,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青年教师指导老师,湘南学院“十五”重点学科建设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考官,郴州市医疗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成员,湖南省普通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南分会会员。从事中医学理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 工作经历1968年6月至1973年6月在永兴县龙形市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73年7月至1975年3月于郴州卫校中医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及中医临床; 1975年3月至1976年3月参加湖南省卫生厅举办的中西医眼科学习班学习; 1976年4月至1979年2月于郴州卫校附属医院中医科病房从事中医临床; 1979年3月至1980年3月于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修中西医内科; 1980年至1985年于郴州卫校附属医院中医科病房从事中医临床,主持中医科工作; 1986年至1990年回郴州卫校中医教研室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主持中医教研室教学工作; 1991年3月至1995年11月担任郴州卫校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从事行政管理及临床; 1996年至2009年,先后担任郴州医专、湘南学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临床系中医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理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2009年至今于湘南学院从事教学、临床、教研工作; 2001年至2005年先后三次参加全国中医肾病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 2006年参加全国急诊临床经验交流学术会议,同年参加全国急诊医学心血管专题高级研讨会; 2010年被韶关医学会、韶关性学会、湖北省男科学会邀请参加第四届粤北男科医学会高峰论坛。 教学情况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是担任中医学教学主干课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学导式”教与学,探索“问题基础学习或教学方法”,将正常、异常和临床理论知识与技能形成以脏腑为核心整体知识结构,增加了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模型、标本、CAI课件、电视电化配合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课件教学艺术和质量受到了学生们和同行专家的好评,年年评教为“A”等,教学工作实绩突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自制中药实验室鲜药标本100余种、幻灯片50多幅,中医学CAI课件一整套,制作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病因学说、常用中药、针灸等光盘5碟,使改革教学内容、手段取得了较大成效。在2006年湘南学院评选“十五”重点学科建设中,中医内科学获院级“十五”重点学科建设。 研究兴趣在研究中,取得了肾病研究开创性新成果和较重大的科学价值,采用了中医传统理论“整体观”及“肾命学说”,结合现代医学对早、中期肾衰(CRF)尿毒症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综合益肾排毒,运用三大突破,将内含多种功效治肾保肾、活血化瘀的药物,迅速改善肾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减少氨基酸的分解,调解脂代谢,抑制肾功能代谢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运用内涵多种功效利二便的药物,减轻肾间断水肿及肾脏损害,促进肠蠕动引起反应性利尿,排泄体内代谢产物。为临床治疗CRF尿毒症早期用药提供了新的方案。在治疗早、中期CRF尿毒症取得了成功效果。在芭蕉花对血管协调及损伤治疗的研究方面,为芭蕉花药对血管内皮影响的检测是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指标,可成为冠心病心绞痛早期诊断、判断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内皮细胞、促进缺血区域的血管新生,实现“药物搭桥”作用,为冠心病心绞痛在治疗中的研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拟突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难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应用自行研制的强肾化骨(赘)袋科研Ⅲ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推动脉型颈椎病及腰椎盘突出,收到了显著效果,深受病人的欢迎。 科研项目主持完成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二项:《强肾化骨(赘)袋科研Ⅲ号》、97B141,《益肾排毒液治疗尿毒症实施效果研究》01C016;省科技厅科研资助项目一项:《芭蕉花对血管协调及预防的治疗研究》05SK30810湘南学院科研资助项目一项:《益肾排毒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临床研究》05Y043;2005年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湘南林区莱姆病治疗的对策研究》。 获奖情况:近几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在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中四次评为优秀。在科研方面,自行研制的省级科研资助项目《强肾化骨(赘)袋科研Ⅲ号》获郴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湘南林区莱姆病治疗的对策性研究》获郴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