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店子村 |
释义 | 基本概况刘店子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东北部,刘店子全村共有349户、2568人,耕地1890亩。别看刘店子村不大,远离市区,既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又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可在2005年该村集体积累却达到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出15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文明新村。使刘店子村彻底变了样,由一个破烂不堪的村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跑运输、办工厂、开店铺,短短两三年时间,全村经济总收入就超过了建国以来50年的总和。 特色经济刘店子村的耕地面积只有1890亩,人均耕地不足6分。在90年代,传统的露地栽培和手工操作,构成了村民农业生产的主体,亩均年收入不足400元。1998年,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实施了以农业改革为主体的"统分结合",准备调整承包田,实现产业化。为此,村干部多次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并结合上级政策,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进行了土地使用权流转,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仅用半年的时间,全村就顺利实现了土地合理流转,打破了一家一户封闭式的经营格局,使生产经营对接上了市场,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目前全村已发展起了600亩大樱桃;集体投资200多万元制定并落实了生态高小农业生产规划,配套完善了农田基本建设,在农田保护区修了路、筑了渠、架了桥、通了电,开挖了41口大口井;集体还拿出20多万元补助鼓励种田大户搞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全村迅速建成了千亩大樱桃基地,800亩的定单出口蔬菜基地,桃、杏、草莓成片发展到400多亩,该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副产品购销加工产业。至今,村里已实现了农副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一条龙。全村已有各类机动车500多辆,农副产品购销、加工大户300余家,年购销、加工花生、大蒜2000万吨,全部销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可增收1500元。户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1998年,该村抓住小城镇开发机遇,决定进行旧村改造,腾出土地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一年多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将全村1100位老屋全部拆除,统一规划建起了高标准的新村,其中有75户群众在大街两侧建起了上居下店的沿街楼,做起了生意。接着该村又展开了村内外平坟、削高填汪、建广场、办公楼几个战役,建起了全市第一个村级高标准的康达广场和可容纳千余人的影剧院。近年来,该村还打起了全国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无公害蔬菜集散地、中药材集散地等招商优势牌,多渠道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对落户企业,村干部义务靠上服务,全程帮助办手续、安机器、跑市场。特别是对影响招商、安商、富商的人和事,不讲情面,不护短,及时协调处理。一流的亲商、安商好环境,产生出了极大的招商磁力和洼地效应,引来了省内外一大批客商带着项目、资金、人才、技术,慕名来到刘店子村投资。短短几年时间,全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已达40家,其中投资过百万元的达20家。总投资1100万元的香港海懋商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美元的台湾瑞宗公司等骨干企业都已收回大部分投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