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碧贵
释义

刘碧贵,女,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1939年3月生于四川遂宁,1959年毕业于遂宁农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分配到绵阳地区农科所工作,1978年调入绵阳农业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之一)从事小麦科研和教学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校作物研究所所长,中共四川省六大代表。1995年6月因患肝癌逝世于绵阳,享年56岁。

刘碧贵一生历尽艰辛,潜心于小麦育种研究,把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她热爱的事业。她参加工作时,农科所刚组建,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但她决心克服困难,加快育种步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面临中断,但刘碧贵不畏艰难,顶着“白专”的压力,背着不满周岁的婴儿,到基地把小麦科研坚持了下来,并取得可喜进展,但因长期的田间日晒雨淋、清苦的生活、无形的压力,使她的健康恶化,多次晕倒在工作现场。锲而不舍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她作为第二主研人,育成的高产优质小麦“绵阳11号”达到国际优良小麦品种水平,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全国10多个省累计推广800多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1978年刘碧贵调到刚组建的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独立主持小麦科研,白手起家,再度创业。这期间,两个孩子相继上小学、中学、考大学;丈夫因带学生搞水稻生产实习,感染了血吸虫,严重损害身体,多年来处于随时都可能住医院的状态。刘碧贵把科研、家务一肩挑,事业、家庭两兼顾。常年起早贪黑奔波于农村的科研基地与学校的家之间,一度累得胃出血,多次晕倒在麦田和回家的路上,严重的风湿痛,失眠头痛,长期为病所困。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拼命工作,育成了绵农1号、2号、3号、4号、5号等小麦优良新品种,在四川及邻近各省累计推广1200多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80亿元。

在36年的小麦育种研究中,刘碧贵长期坚持在科研基地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选育了1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荣获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被提名四川省十大女杰等光荣称号10多项。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证书,成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杰出专家之一。

刘碧贵治学严谨,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常使周围的同事感动不已,也深受教育。有一年收种的时候,有家农户将一袋掺杂麦子当成良种交到了基地。她得知后当即带领大家把已缝线装好的数万斤种子一袋袋拆开仔细查找,直到凌晨四点终于找到了那袋种子才罢休。

严师慈母,为人师表,深受师生敬重,是刘碧贵的突出特点。在教学中,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好作风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衷心爱戴。在她的教育感染下,一些娇气的女学生勇于吃苦了,吊儿郎当的男学生踏实肯干了,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变好了。凡是由她指导实习的学生,不仅业务上收获大,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高,而且思想上收获也大。

作为一名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专家,刘碧贵从不居功自傲,而总是朴实谦逊,平易近人,时常为农民排忧解难。基地周边有的农民没钱买化肥,她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缺钱买化肥的农民送去。她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育种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每逢小麦生长的关键时间,她就挨家挨户地指导农民下种、施肥、治虫等。

刘碧贵生活俭朴,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平时在基地上,一碗面条两个饼子,她就可以过一天。她从不舍得吃一个鸡蛋,一斤肉要吃一个星期。一年四季,在她身上总是穿着那件蓝色的或是灰色的老款式棉布衣服。她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愿把钱用在自己身上。每次捐款,她比谁都跑得快,为“希望工程”捐款一次就是数百元,她把获得的各类奖金绝大部分上交集体或转用于科研,留给自己的微乎其微。

1995年8月,绵阳市妇女联合会号召全市妇女,学习刘碧贵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奋发向上的“四自”精神,以刘碧贵为榜样,自觉地用于行动,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由于刘碧贵在小麦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1999年被选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五十年》电视专题片(人物篇),在中央电视台展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