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灵宝铸鼎原 |
释义 | 灵宝铸鼎原灵宝铸鼎原,位于河南灵宝市西20公里荆山黄帝岭。最能支持这里有黄 帝陵的史料,源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上天,乃抱其弓与胡胯号。”而荆山就在今灵宝市境内。关于黄帝在河南灵宝一带的活动事迹,当地流传颇多,地方志中也有记载。荆山现存黄帝陵,陵高约6米,周长40余米,整体外形略呈方锥体。陵前有黄帝庙,初为宫,乃汉武帝所建。现建筑基址尚存,占地40余亩。在庙址内散存有大量汉代建筑构件和砖瓦。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和九月初九,历代名人、学者多来拜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石碑,系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该碑碑首部分残缺,但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文曰:“惟天惟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愤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滋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铭曰:道能神帝,帝在于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玄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与兹原,名常鼎新。虢州刺史泰原王颜撰铭并序。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郡袁滋籀书。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 黄帝铸鼎原是我市久负盛名的一个旅游景点。但近段时间以来,笔者在不同媒介上看到两种不同的叫法:铸鼎原与铸鼎塬。虽为一字之别,其意却相去甚远。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见正名为正身扬名成事之本。笔者在故纸堆中突击数日,归纳出一个结论:铸鼎原的原字,本应为“原”而非“塬”。 1、铸鼎“原”至少从唐代时开始沿用,在绝大多数的历史记载中都只有“铸鼎原”而不见“铸鼎塬”。 在景区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碑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在铭文中有“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唐兴兹原”等语句。可见,至少在唐代已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以“鼎原”名之。而在诗文中“铸鼎原”与“鼎原”的组成已很常见。杜牧在《春赠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写道:“地分莲岳秀,草接鼎原芳”;徐凝也不甘落后,在《鼎原》一诗中抒发了“有时风卷鼎湖水,散作睛天雨点来”的豪情;而刘沧《过铸鼎原》一诗中,“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唯留古迹寒原在,碧石苍苍空寂寥”则一笔写出了苍凉感。到了明清,铸鼎原迎来了又一辉煌时期,“鼎原”和“铸鼎原”的用法更为常见。 明代刘咸、崔誉都有《鼎原》诗,刘咸《阌乡怀古》中还出现了“铸鼎原通盘豆渡,校书堂对望思台”的字句,曾任阌乡县令的黄方在《轩鼎烟霞》中也写有“骑龙人去鼎原空”的诗句。其他还有类如《登鼎原阁》、《鼎原怀古》、《鼎原》、《游鼎原》、《秋日游鼎原映奎楼》等诗句。 在《阌乡县志》则赫然有“铸鼎原,县东南十里”、“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等记载。在历任县令记载自表功德的文章中,也常见此类字眼。如明代阌乡县令黄方在《鼎原黄帝庙奎阁记》中开篇即写道:“阌乡县治之东南,冈峦一带,若起若伏,逶迤而来者,黄帝铸鼎原也。”清代阌乡县令梁溥在《重建铸鼎原奎楼记》开头写道:“县治东南,秀出一峰,为黄帝铸鼎原。”此后的孙叔谦县令也如法炮制。通过以上记载,我们可知“铸鼎原”与“鼎原”由来已久,且一直延续下来,而罕见有“铸鼎塬”的踪迹。 2、无论意义,还是表现力,塬都是被含纳的对象。在《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原的意义广泛,用处多多。而根据其中的“推其根原;源泉、根本”之意义,无形中即可解为:黄帝在此用青铜铸鼎,是中华民族青铜铸鼎的的起源、根源。而且最重要的一条是“原”同“塬”,也就是原可以通假、通用塬字。 而“塬”则相形见绌了,在《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不见其踪影,只在现代词典上有这样一条解释: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铸鼎原就是这样一种地貌。 从这里可以看出,用铸鼎塬并不为错,但如同描述一个人时,用“他是一个中年人”,而不用“他是一个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曾有过无数光辉时刻的中年人士”来得更为丰富、充实。古语“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下一句是“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正名的重要性了。因而笔者呼吁,今后还是正本溯源地统一称“铸鼎原”为好,不要再舍本逐末地叫成铸鼎塬。 不过,尽管灵宝黄帝陵有充分的证据,但较黄陵县相比,在地理位置上失了一筹。黄陵县因地处西北,在国共合作抗战中,国共两党祭祀黄帝陵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象征。而此时,河南尚在抗日前线。因此,日后政治上对黄帝陵的认定,也就只能在黄陵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