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涣大捷 |
释义 | 背景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六月,张乐行为了配合太平军西征,率军转战归(德)、雉(河集)、陈(州)、亳(州)一带。安徽巡抚福济乘捻军后方空虚,对宿州以西地区进行了“清剿”,濉溪口、临涣等一些重大集镇相继失守。 是年七月,张乐行攻克颍州后,率军迅速北上。在十八里铺与从徐州驰援的侍卫伊兴额8000骑军相遇,双方血战数小时,杀清将丰林、依顺、德寿等多人。伊兴额大败,率残军狼狈逃向临涣。 捻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杀富济贫,开仓分粮,深得人心,沿途青壮年纷纷拿起长矛、大刀参加捻军。张乐行的队伍从6000人发展到1万余人。捻军挥师连克蒙城、雉河集。八月十二日直抵临涣城下,将清军团团围住。 临涣南临浍水,水陆交通方便。自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都设有重兵防守。临涣城池坚固,城内筑有12道圩寨。守城清将有防营守将兴庆、披甲武凌云、陈多义以及伊兴额、讷勒布、德昌等,兵约1.5万余人,分守在4门12道圩寨内。捻军围城后,清兵又强迫城内居民6000人帮助守城。 一战七月十三日清晨,张乐行将各路兵马分拨已定,亲率任乾、张龙等将领攻打西门,火炮、抬炮、喷筒火箭猛射城楼。守城清兵被炮火压得抬不起头来,张乐行率军飞上城头,清军一片混乱。武凌云前来助战,陈多义将其一枪刺死,遂率部起义。西门大破,捻军乘胜紧逼,连破三道圩寨,进占禅宇寺。 张乐行兵分两路,一路由任乾率领,从城内直捣北门,与城外捻军内外夹击,攻取北门。披甲多隆武被杀死。东门守兵,闻西门、北门失守,心惊胆寒。守在城门的居民,早对清军恨之入骨,乘混乱之机,打开城门,捻军呐喊着冲入东门。东门防营守将兴庆见势不妙,率领3000清兵向东北方向突围,被伏兵截杀,仅带数十残兵突出重围向萧县瓦子口逃窜。 伊兴额凭借坚固的内城负隅顽抗,利用密集的火力封锁城门,捻军攻城受阻。上千捻军攀上云梯接近城头时,由于清军正面兵力集中,火力强大,无法登上城头。这时,张行乐急中生智,集中所有火炮、抬炮、喷筒火箭向正面猛轰,令部分将士呐喊着从正面佯攻吸引清军,暗令张龙率部从侧面进攻。上千捻军攀上云梯,张龙身先士卒飞身登城,手起刀落,连杀清兵五六人。城头大乱,张龙率捻军在城头展开血战,随即占领城头。张乐行率大军冲入内城。守军见大势已去,仓惶后撤,几千人挤在一起自相践踏,争相奔命。伊兴额急率残部向城外突围。前有任乾堵截,后有张龙掩杀追击,清军前后受创,尸横遍地,未死的纷纷倒戈投降。讷勒布、德昌战死,伊兴额侥幸脱逃,兵马损伤殆尽。 临涣一捷,重创清军,震动清廷,河南、安徽守军惶惶不可终日。据清《重修安徽通志》记载:“临涣之战,灵璧、凤阳戒严,怀远、寿州、阜阳、颍上、霍丘、亳州遍地捻踪。” 再战捻军取得临涣第一这大捷后,清政府急忙调兵遣将,由豫军将领穆彰阿、崇安率两路大军,南北夹击,妄图一举剿灭捻军。 十一月一日,清军占领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迫率领捻军退守临涣集。 三日,穆彰阿率军追至临涣集,双方在浍河桥两岸摆开了阵势。捻军凭借浍河桥坚固的堡垒工事和天然的浍水屏障,顽强地抵抗清军的进攻。清军连攻不克,丢下了大批尸体。穆彰阿见捻军坚守桥头一时很难攻下,遂就近驻扎,与捻军隔桥对峙。 黄昏后,崇安率军也匆匆赶到临涣集,紧依桥头处扎营。崇安骄横、刚愎自用,扎营桥头而不戒备。适逢当夜天黑风急,异常寒冷,清兵禁不住西北风的侵袭,缩进帐篷围火而睡。 午夜,张乐行用龚德树计,从军中挑选500匹高大肥壮的战马,编成25个方队,每个方队由20匹连环马组成。令勇士用锥子照马屁股上一阵猛刺,然后打开栅栏,500匹马嘶鸣着冲人崇安营中。张乐行乘势指挥捻军杀入清营。连环马横冲直撞,清军顿时乱作一团,有的被马踏死,有的被马掀起的帐篷裹入火中烧死,有的被捻军乱刀砍死。慌乱中崇安仓促突围,仅率数十骑连夜逃回亳州。 捻军夺得崇安营后,又乘胜向穆彰阿大营进攻。穆彰阿不敢出战,只是据营死守。双方激战至第二天中午,清军大败。穆彰阿率残部也逃向亳州。 临涣浍河桥劫营大捷是捻军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捻军重挫清军锐气,扭转了危局。安徽巡抚福济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写道:“河南马步各队屡遭失利,十一月初间,已将大股追至临涣,复为贼众劫营,急促折回亳州,大挫军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