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中的小路 |
释义 | 简介散文随笔集,2007年3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暖树和春泥,辑录作者替某报专栏撰写的31篇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第二辑:乱花迷人眼,其内容为18篇心情随笔;第三辑:浅草与马蹄,为9篇游记体散文。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吴晓等人作序。 作者作者卢建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分校副校长,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与评论,有诗作散见于《诗刊》、《诗潮》、《天津文学》、《诗探索》、《当代诗人》、《中国诗选刊》等刊物,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文学评论等各类论文20多篇,出版诗集《哨音与翅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散文集《林中的小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书序行走,建构内心风景 吴 晓(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南诗人卢建平,聪慧灵秀,勤勉好学。他的诗写得好,出版的诗集《哨音与翅膀》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篇什。现在他就读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又欲将平时发表的散文结集付梓。书名《林中的小路》,犹如将人生路上的落叶一片片地掇拾,装订成册,留作美好的记忆。这本身的意义自不待多说。 生命是树也是路,它的意义在于行走。或徜徉于馨香四溢的书页,或漫步在温暖自恋的内心,或留连于风光旖旎的自然,丰富来自脚印,欢欣源于收获。而无论是通向睿智的文字,柔情的心灵,还是明媚的风景,你都要寻觅一条林中的小路。有了这片树林,你漂泊的心灵可以获得遮蔽与栖息;有了这条小路,你和这个世界可以进行沟通与对话。现代人是一群寻根的人,所谓根就是精神家园。这个“林中小路”或许就是通向精神家园之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许都会有自己的树林,自己的小路,而要将它们转化为精神的所在,就需要主体的特别用心了。也即精神家园其实是人自身构建的。卢建平就是这样的追寻者、构建者,于是昨日行走过的那条“林中的小路”,那些早春的暖树、燕子啄下的春泥,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野花,那些渐渐淹没疾驰马蹄的浅草,都成了他生命历程中行走的见证。 大凡生命知觉较为敏感的人,当他的个人历练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中不期然就会生发出许多关于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感喟,将这些真实的心灵体悟形诸于文字,也就成了散文。以这一逻辑来看,90年代以来散文园地出现的热闹繁盛局面,某种意义上见证了中国人近年来人文体验的整体性丰富。本书的结集,即缘于作者平日在生活、阅读当中细心的体会和深沉的思索,其内衷不过是想通过这些文字,藉以留下自己性灵的痕迹。 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暖树和春泥,是读书随笔,记录了夜晚灯下的所思所想;第二辑:乱花迷人眼,是生活随感,也多与读书有关;第三辑:浅草与马蹄,则是游记,录下在自然中行走的体验。集子总体而言,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作者涉猎广泛,似乎也带有些凌乱。作者原是一个多动的野孩子,喜欢自由与不受约束,他读文学、读历史,也读其他各种各样难以归类的文体,既读人,也读事,既读人生又读自然。在这条通向书本的小路上,在绿意浓郁的春光中,目光十分不安分,因而视野中便不仅仅关注花草树木,也有别人不大注意的败叶枯枝。书中更体现了他爱思索爱幻想的天性。独对黑暗中的苍穹,记忆便像一扇关不住的闸门,童年懵懂,少年清纯,以及人生沉重的感慨,糊涂的思绪,明快的自嘲等等,皆如潮涌而来不能自制。于是,在通往内心的林间小径上,只要轻轻闭上眼睛,便有肆无忌惮的乱花在春光中招摇。人是自然之子,美丽多情的自然是人生行走的起点,也是人生行走的终点,其深远的涵义在于行走与自然本身,又超乎行走与自然本身,因此,作者总是在自然中体味人生,总想迈出与别人迥然不同的步伐,以自我的方式去亲近自然,解读自然。哪怕留在小路上的脚印幼稚可笑,却也无怨无悔。 读罢全集,最大的感触是作者的书生本色。作为本书主体的第一辑,基本属于书札笔记。时代的气候虽有些浮泛,但作者仍能避开烦杂,笃定心性,认真地看了一些书,其择取对象主要是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型中的经典名篇,同时对政治、环境各类书籍亦有涉猎。老实说,对经典进行解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容易给读者造成人云亦云的印象。但作者凭借自身充盈的生命情愫和内在的诗人天赋,采用体悟式语句,将丰富的自我贯注于所阅读的人、事乃至作家等对象当中,使文字实现了移情和点化效果。 对素朴的人间情感的重视,是作者和书籍对话的基础。对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他能发掘其中的平凡之美,在章怡和的“不宽容”背后,他看到了“率情”的价值魅力,从韦小宝的形象意义,他洞察到人性的恒常。就在这样一篇篇书札中,作者表白了自己的生命意识,其中有对至诚至爱的高歌,有对人生宿命般的“失败”的感怀,对“有梦”和“无梦”关系的追问,对“白昼”和“暗夜”各自位置的确认。在感性的抒怀文字中,包涵了深奥的东西。 如果说第一辑类似于精神跋涉,后两辑则展现了私人生活空间,透出了作者在日常世界中的真性情。其中,“我”和书的种种故事绕有趣味;而有关个体心迹的独白,在我看来,其实是他对日常人生的诗意追求和想象,为我们带来久违的、几近作古的浪漫主义情思;自画像更是映出了一个普通人在现世中的乐趣、渴求、尊严及些许无奈;最后部分的旅游,经由他的拈拾,自然物象都被罩上人文的语境,具有了理性的、审美的向度。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还能跳出一般读者的局限,用理性的眼光去诘问既成常识的定论。这一勇气在大胆解构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大师的哲理,申明自己着重具体鲜活的诗性立场那一篇尤其凸现分明。由于曾有过诗学训练,作者形象思维的习惯使其行文往往能自由想象,恣意而谈,一些文字竟有形式美的意味。 《林中小路》中的篇章,可说是文如其名,既有诗意的美,又不乏哲理的启悟。常常是随意道来,其间却闪耀着思想与智慧之光。书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艺术观、自然观、乃至读书观,均具有自己的个性色彩。例如在谈及读书的方法时,作者说: 很多人总是想把简单的书越读越复杂,而我只想将复杂的书越读越简单。就象翻开这本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我想象自己只是个识不了几个字的附庸风雅之人,透过那些大师眼中雾瘴般的涵义,只将海德格尔和荷尔德林当作两个有点儿道行的老和尚来看。 因此,我只想简单些再简单些,我只想透过海德格尔喃喃念叨佛经般迷雾重重的语言,伸手一抓,便有一只蜻蜓或蝴蝶落于掌心,那便是诗歌。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另一种读法 这无疑是我们阅读经典时具有启示意义的读法。再如在《天才的感悟与疯子的激情——初读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一文中,作者自叙:“记得大学毕业时,我曾在同学录的‘本人爱好’一栏,记下这么一句:‘傻子的呢喃和疯子的狂叫’。我的原意是想说自己喜爱的是诗歌的本质,而一位老师说我是以一种傻子与疯子的精神对待生活。当时并未完全懂得,现在想来,或许是艺术与人生的真谛在生活的时空中真的留下了一管一脉相承的通道。”这种对诗歌本质的表达既是独特的,也是直率的、个性化的。 《林中小路》作为作者内心风景的纪录,更寄托了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坚执信念。作者说:“我却始终认为,供我们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并未在那场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较量的现实战场上化为废墟,而是物质与功利的海市蜃楼扰乱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一时找不到精神后花园的园门而已。”(《想起“巴山夜雨”――裘帕·拉希莉的〈疾病解说者〉读后》)是的,作者的上述努力,其目的不就在于开启这道精神后花园的“园门”? 当然,由于作者立意诗化的缘故,有些文字用力过猛,对篇章的整体效果带来一定的损伤。但无论如何,作者是真心将此书作为安置心灵的所在。于是这林中小路,足可供人们作一番徜徉徘徊了。 作者记于杭州名仕家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